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奉贤招商 >> 奉贤要闻 >> 正文内容

政改现实路径与经济体制接轨

时间:2012-11-19 13:45:20 来源:

如期完成,尤其是省级单位的改革,很多报了方案,但并没有实际行动。
  这轮改革除转企改制外,还要求打破地区、行业垄断,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格局。地区垄断格局形成于各级宣传部门的属地管理机制,打破地区垄断,意味着新闻报刊的层级秩序也会被打破。
  目前的改革,仍是对存量进行改革。据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联合发布的指导此轮改革的19号文件显示,除经批准上市融资外,对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要按照《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非公有资本不得投资设立和经营通讯社、报刊社、出版社等;不得利用信息网络开展视听节目服务以及新闻网站等业务;不得经营报刊版面、广播电视频率频道和时段栏目等。
  对于此轮新闻出版行业的改制,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展江评价:“这是一场来晚了的改革。”
  重塑政社关系
  将社会从国家中分离出来,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
  经历了近十年的社会改革和建设,“政社分开”在十八大报告中作为一个基本原则被提出。
  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之一,应该是转变政府职能,从掌管一切资源的全能政府,向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有限政府转变,而政府退出的领域,则应该放由社会组织填补。十八大报告中,两处提到了“政社分开”,这被认为既是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一位民政部前官员对《财经》记者称,早年,民间组织根本不会被纳入国家决策视野,遇上大灾大难,各级领导都要通过民政部门给灾区捐款,但这引起了质疑——民政部作为政府部门为何能接受捐款。后来,中央逐渐认识到,社会组织建设是对政府作用不足的弥补,在汶川大地震之后,这一认识得到深化。
  近年来,民政部主导的改革正在全国全面铺开:放开社会组织登记和管理、发展非公募基金会、改革事业单位、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设立社工制度、对官办NGO组织进行改革等。这些领域的改革,一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随着改革深入,困难也日益凸显。一位民政部官员对《财经》记者称,“社会管理改革不是民政部一家的事,还包括综治委、公安部、编办等,要深入下去必须要有多部门协同。”
  在中国目前的管理体制下,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包括三类: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其中,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民政部门登记,事业单位由编办负责登记。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都是公共服务机构,前者由国家资金创办,后者由民间资金创办,因而采取了不同的登记管理政策。
  北京华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饶锦兴对此评价称,“这好比同样办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注册登记机关都不一样。”他建议,今后公共服务机构无论是国家办,还是民间办的,都应统一登记、监管,而不是因财产属性实行不同的政策。
  目前,仍有一大批享受政府机关待遇的官办NGO,虽然本身应具有民间属性,但严重官僚化,失去公信力,不少事业单位甚至成为政府机关的小金库,或垄断性的经营单位。未来,改革的重点是如何让这些机构回归公共服务的本位,并且激发其活力。首要面对的是人员的级别和待遇问题,在老体制下,这些人的待遇、职级和社会保障是参照公务员的标准执行。目前,各地正在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公务员待遇体制,参照企业执行,但阻力相当大。
  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健民对《财经》记者称,在香港,无论这些团体是在工商局,还是公安机关登记,最后都需要到税务部门登记,确定为公共服务机构的才有免税待遇,以此作为统一的准则。台湾政治大学特聘教授江明修亦建议,民办非企业单位也好,事业单位也好,社会团体也好,都应当有统一的监管标准,尤其是在财务、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