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卢湾招商 >> 卢湾要闻 >> 正文内容

越有文化越无创意?

时间:2011-09-23 15:13:21 来源:

。(曹红蓓)

  所谓“模式”

  目前来看,创意产业中最高回报的业态,是影视传媒、移动新媒体、网游动漫等,这也是各地将在未来重点扶持的对象

  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老也忘不了2006年,在上海世贸商城韩国设计展上看到的那两组电扇。一组是从1960年代到2000年代韩国产的,一组是相同时期上海产的华声电扇。1960年代的时候两国设计水平相仿,2000年代时已远不在一个层次上,中国几乎原地未动。

  2010年6月18日,当沈载进率领韩国首尔设计财团来与何增强签署合作备忘录的时候,何增强心中的电扇又开始转了,他一直问对方:你们是怎么做的?

  上海:印象与真相

  上海历来开风气之先。2004年,“创意产业”这个说法由上海人带到中国。一年以后,北京才出现了类似的“文化创意产业”一说。在上海,“创意产业”的引入,有一个很实际的出发点,这就是:给那些已经气候渐成的基于老厂房改造的地产项目一个名分。

  一般来说,关于上海,人们容易有如下印象:国际化、市场化、灵活开放。那么,在创意产业这一项上,实际情况如何呢?

  在国际化方面,确实,上海创意产业圈中活跃着很多外国人。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在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中,上海的逆差最小。沈载进坦承,他曾与包括北京、青岛在内的多个中国创意城市合作,但只有在上海,他认为有值得他们学习的地方,他们正在仿照上海新天地的做法,在首尔东大门,修复老城墙,建造一个以设计为主题的城市新区。

  然而,作为国际金融资本最活跃的城市,上海的创意产业在借助外资方面,几乎没有太大收获。

  在市场化方面,作为创意产业主要的中介机构,一个协会(上海创意产业协会),两个中心(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下属创意产业中心、上海社科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的处境有些看上去有些尴尬:既不太政府,也不太市场。一方面,一个协会、两个中心手里并无明确的专项基金。另一方面,虽然每年都搞很多论坛、项目对接会等,但这些活动大都靠政府埋单,真正行之有效的市场化推广仍然缺乏。即使很有品牌感的创意产业活动周,私底下也被一些创意企业描述为样子多于实质。

  灵活性方面,上海本地的学者称环境不养人。他们认为纸面上的标准各地都是一样的,上海在文化内容方面的开放度,比起湖南、广州、深圳,只紧不松。

  北京:进退之间

  北京的创意产业虽然从来都是由宣传部门主导,但在文化产品的内容方面,并不见得比其他城市更加束缚。北京的内容产业占到了全国的35%。

  在北京的创意产业发展机制中,政府介入之深,是别地无可比拟的。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和常务副市长挂帅,管口涉及23个职能部门。政府的深刻介入还有一个标志,那就是每年5亿元的财政专款(各管口专款累计超过10亿元)。

  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很少有人注意到《十月围城》片尾字幕上的这行字:“鸣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这部影片的成本中,很大部分来自文创中心居间,工行北京分行提供给发行方保利博纳的5500万项目贷款。

  近年,文创中心陆续与工行、北京银行、交通银行确立合作关系,专门给予北京市场的授信额度分别为100亿元、50亿元、50亿元。2008年5月以来,华谊兄弟传媒有限公司多个电视剧项目获得北京银行1亿元贷款;2009年4月,工行北京分行核放1.2亿元贷款给华谊兄弟,支持这家公司2009年至2010年的4部电影。此外,光线传媒、保利博纳等大型创意民企,近年也都在政策扶助下得到过银行的大额贷款。

  对文创中心副主任吴锡俊来说,怎么用好这每年的5个亿,扎扎实实地把创意产业的资金池做大,是他考虑最多的问题。目前,这笔专项基金的使用有项目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