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招商引资 >> 政策速递 >> 正文内容

通缩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时间:2015-03-15 16:50:08 来源:南都网

,资产价格就上升,房地产也是一种资产,因此房价跟着上升。只要房价还在上升,还不起次贷的人可以把房子增值部分抵押出去借新还旧,就没啥大问题。但到了某一天,格林斯潘突然逆转了货币政策的方向,改为不断地把利率往上调,房价随之下跌,造成信用状况最差的次贷借款者接连出现断供,就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当然次贷危机的成因还有很多复杂因素,但是格林斯潘不断地调利率,向借贷市场传达了错误的价格信号,是次贷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所以前面说是导火线)。由此可见,哪怕是像格林斯潘这样的高手,以调利率为货币政策工具来调经济,结果都是惨痛的教训。有此前车之鉴,中国不该重蹈覆辙。

  那应该怎么办呢?利率是资金的借贷价格,当然是应该放开由市场来决定,所以当务之急是利率市场化,这才是深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其实不难推行,因为现在中国有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Shibor”,这个市场运行了很长时间,已经很成熟,就是一个由市场决定的利率。把Shibor作为基准利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由各个银行参照这个基准利率自行决定,央行不再另作规定即可。其实在贷款利率方面,市场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现在受到严格管制的主要是存款利率。而说到存款,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早就是银行自己定的。所以,银行是懂得如何根据市场需求来定价的,并不是还处于不会“游泳”的状态。一切就看央行有没有决心,推行彻底的利率市场化。

  货币政策失效的原因

  用货币政策调经济本身就不对,而从历史经验来看,尤其是应对经济衰退时货币政策更是往往失效。不妨先看最近的案例。20 0 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开始搞“Q E”,然后是欧洲,去年以来日元也在货币政策上大搞放水。现在来看,除了美国貌似“成功”之外,无论是欧元区还是日本,基本上都是失败的,除了造成货币贬值,经济依然停滞,通缩也没见有多大好转。

  美国的“成功”也只是貌似而已,因为还有很多疑问(尤其是从长期的国债收益率持续低迷来看)。即使退一步假设美国真的成功了,我们还要考虑到一个不同的局限条件,即美元是全球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相比之下欧元和日元在本土之外的使用则很有限。美国可以借助这个地位比欧元区、日本能更容易地把危机转嫁给全球其他国家。所以现在美国摆脱危机的“成功”,很可能是这个原因,而不是货币政策的效果。

  再往历史深处走,看1929- 1933年的大萧条,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就没能应付经济衰退了。当时凯恩斯正是看到了货币政策失效,才提出了“流动性陷阱”的术语,用来描述这种中央银行再怎么增加货币供应量也刺激不起民众增加投资或消费、使得经济复苏不了的现象。凯恩斯由此主张经济萧条时“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以政府增加消费和投资来代替企业和个人的消费和投资。其实凯恩斯的分析是错的,但他这样做在客观上折射出当时确实出现了货币政策失效的现实。

  为什么当时没有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起了作用?首先当时美元还不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其次凯恩斯所在的英国的货币英镑虽然是国际货币,但那时全球的主要国家基本上实行的都是金本位制,也就是承担着国际储备和价值尺度功能的主要还是黄金。所以当年的英镑与今天的美元的国际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英美两国当年的货币政策都没有成功,从反面验证了我在前面推测今天美国的貌似“成功”的原因不是Q E这货币政策,而是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

  可以这么说,“流动性陷阱”是经济衰退时出现的一个反映着货币政策失效的现象,但凯恩斯的解释是不对的。货币政策失效是因为经济预期不好,企业和个人均采取防守策略,不愿增加投资与消费,这种不良预期不可能靠多印货币就可以改变。但历史有个误会,美国的货币政策失效,罗斯福搞的“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