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招商引资 >> 政策速递 >> 正文内容

通缩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时间:2015-03-15 16:50:08 来源:南都网

  近日央行再次降息,实际上,自去年11月20日以来,央行已经两次降息,一次降准。这等于央行承认中国经济处于一个下行的态势。根据一般的经济学教科书的理论,经济衰退时就要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阻止衰退,刺激增长。再加上2月份的C P I也已经很低,中国经济现在已处于通缩中,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宽松也没有了通胀的约束。若中国经济继续下滑,央行可能还会进一步降息或降准。现在一年期的存款基准利率已经降到2 .5 %了,利率进一步降的空间已经不大了。倒是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还高达19 .5%,降准的空间很大。

  存准率要一次性地降

  中国经济实际上在两年多前已经是通缩了。以C PI来度量通胀通缩不太可靠,更可靠的是PPI。另外,中国央行也有自己内部的度量指标“C G PI”,可能它们自己也知道C PI不可靠。C PI不可靠,一是一些商品或服务质量以及供求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价格,而这些价格的变化其实和通胀没关系;二是C P I是一项考核指标,各级政府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左右了C P I的统计结果,调整到符合自身意愿的数字上来。截至今年2月份,P P I已经连续36个月下滑了。P P I是生产者直接面对的价格,而且因为不是考核指标,所以统计者没有造假的动机,还是C P I的先行指标。所以,中国经济其实通缩很久了,只不过是到现在连C PI都撑不下去。

  通缩之下货币政策的选项是什么?应不应该以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的下滑、调节经济呢?这是个根本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是不应该的。货币政策的功能应该是为经济增长提供一个币值稳定的平台,而不是说经济增长时紧缩货币,经济下滑时放量刺激。货币的基本功能是协助交易,以及量度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也就是常说的“价值尺度”。而作为度量标准的尺子,怎么可以忽大忽小呢?所以,货币政策的核心是要保证币值的稳定,而不是用来调控经济。

  但在当前的通缩环境之下,我却是赞成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2008年之后,中国经济通胀,央行为了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一直在不断地上调存准率。最厉害的时候达到一个月调一次的频率,这在全球也是史无前例的。西方的经济学教科书虽然将存准率视为一项货币工具,但实际上,很少有国家用过。因为存准率是个“重磅炸弹”,会大幅度地改变“货币乘数”,使得经济体中的货币供应量巨幅波动,人为地制造币值波动。正是为了纠正以前调得太高的过错,现在是应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但我不赞成多次缓慢地降,而是一次性大幅度地降到合理水平。多次地降,等于多次地摇动币值,进而摇动经济,而且还会带来边际效应递减,合起来的效果比不上一步到位。那么存款准备金率的合理水平是什么呢?这个水平应该是根据一段时间内客户到银行取款占存款的比率来客观地确定的。一次性将存准率降到合理水平之后,央行就再也不要动它了,不要再将调整存准率当货币政策工具使用。

  降息不如利率尽早市场化

  利息呢?要不要接着降息?且不说现在降息的空间已经不大,以调利息的方法来调经济,全球都没有成功的先例。以利息来调经济,实际上是格林斯潘之后才开始被各国广泛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在格林斯潘之前,西方国家很少用此项工具。格林斯潘用得多,而且在他任内看起来很成功,所以其他国家开始模仿。

  现在回头看,其实是有大问题的。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的一个导火线,就是格林斯潘频频地调利率。美联储调基准利率,各商业银行跟着调它们的各种存贷款利率,导致的结果就是次贷的利率也跟着调。有一段时间,格林斯潘不断地降利率,次贷的利率跟着不断下降,刺激了根本没有还贷能力的低收入者去借钱买房,就算某个月份还不起,这些购房者就把房子增值部分抵押出去,再借新钱来还旧债。学过经济学或投资学的人都知道,利率下降

上页 1 2 3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