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媒体记录:他们刻下浦东发展"年轮"

时间:2010-04-19 13:48:18 来源:新民晚报

;   包建国出身于浦东合庆镇前哨村一个木匠世家,从不讳言自己是“农民的儿子”:14岁跟着父亲学木工,19岁带着一支近10人的队伍,25岁成了“包工头”,如今拥有自己的集团公司,年产值数亿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敏感的包家父子在家中办起了一个木匠铺,第一件产品是一张四方八仙桌,第一个月营业额是117元7角8分。跨出这一步,后来就有了合庆镇第一个个体施工队。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不久,包建国在浦东注册成立上海国泰建筑装潢有限公司。

    上世纪90年代初,包建国去日本和韩国考察后深受启发。此后连续7年,他带领企业先后完成芦潮港、七甲港和白龙港三块大型土地的围滩造田工程。因为他相信,上海必将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港口城市,土地资源愈发珍贵。当时,许多人质疑他将上亿元资金投在3块“荒地”的做法。2000年,市政府决定在洋山深水港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并建造东海大桥。这一天,当包建国走进公司时,全体员工集体起立热烈鼓掌。而此时,他已把目光投向东海大桥的工程承包上。

    东海大桥、浦东机场、杭州湾大桥……工程越做越大,包建国却深知,要用更多学识提升眼界,才能看得更远。“过去没机会学,现在有条件了,有什么理由不学?”他先后自学拿到高中、电大文凭,从1996年起,又赴澳门读工商管理硕士,并先后进入华师大企业现代管理专业研究班、美国西南大学DBA博士研修班,同济大学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清华大学工商管理总裁高级研修班学习,还通过了全国高级经营师评审。

    眼下,包建国又瞄准了上市。他说,2007年收购上海工程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就是为上市做准备,走设计、施工一体化道路。“世博会芬兰馆就是我们设计的。”对收购后第一个大项目,他很自豪。

    外国公司从“看不上”到“找上门”

    70后张晟(1970年生)

    曾是集装箱顶生产企业“少东家”,自创上海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关键词】创新

    【个人感言】“要走自己的路,我们不断推出新产品,核心竞争力就是研发……”

    199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的张晟是个“不走寻常路”的人:刚毕业时,和父亲一起创办集装箱顶生产厂;做到“世界上每10个集装箱就有1个顶是我们厂做的”鼎盛时期,他又开始寻找新的创业机会———从代理国外大公司的进口诊断仪器,到自主研发。身为“外行”的他用10年时间,打造出业内首屈一指的创新型企业。

    创新的勇气哪里来?张晟以一个做代理时的小故事为例:当国内免疫检测技术还处于“放大镜”级别时,进口诊断仪器已达到“显微镜”级,但其价格高、使用成本也高,一条12人份的诊断试剂是掰不开的,人数不足或超过都很麻烦。“当时我建议国外公司做成可以掰开用的,总部一直不理会。”张晟说:“他们那时候根本看不上这个市场,认为量太小。”

    2000年初,张晟和几名他从科研院所“挖”来的研发人员一起在张江“药谷”创立“新波生物”。张晟认准:在这个行业里,“成本的创新”更具竞争力。“许多进口仪器以满足高端客户需求为目的,价格很贵,但到了中国可能80%的功能用不上”,张晟说:“我们做的就是‘简化’,可能只有进口仪器20%的功能,但却满足中国市场的大众需求,价格也大大降低。”

    2000年底,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及配套设备在新波诞生,并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此后,公司每年研发投入都高达营收的15%,短短几年,40余人的研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