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媒体记录:他们刻下浦东发展"年轮"

时间:2010-04-19 13:48:18 来源:新民晚报

    20年前,浦江之东一片农田上开始了筚路蓝缕的开拓创造;20年后,“两区合并”后的新浦东吹响“二次创业”的号角。浦东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创业史”。4个分别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浦东创业者,用各自不同的奋斗故事,演绎着浦东开发开放20年来一批又一批普通人的“光荣与梦想”……

    满屋子都是等着接待的人

    50后舒榕斌(1955年生)

    首批投身浦东开发开放建设的“18勇士”之一,现任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关键词】理想

    【个人感言】“开发办虽然无职无权,但可以充满理想”

    1990年,舒榕斌在市计委经济信息中心任国际部主任,是28个涉外咨询公司的总经理。“4月18日宣布开发浦东后,很多人到浦东来,亟需接待”,舒榕斌回忆,上海市政府浦东开发办就这样成立了。3天内从市机关委办局调集人员,当时他35岁,是年龄最小的。5月3日,开发办在浦东大道141号揭牌。当时的一份报纸记录了开发办忙碌的第一天,其中形容舒榕斌“像负责接诊的医生,满屋子的人等着接待……”

    工作很艰苦。所有处室在一个大房间里,一个处室合用一张办公桌,普通办事员每个人就一个抽屉。经费有限、人少事多。办事靠走路、骑车、挤公交。“晚上经常加班,很多外地来的大学生睡在办公室,办公桌就是他们的床铺……”虽然累,但大家都很投入,盼着开会、写汇报,“那就说明理想有化为现实的可能了……”

    开发办不是一级政府,没有审批权,担任项目处副处长的舒榕斌被派到浦西和市外资委合署办公,专门负责审批浦东的项目。浦东开发没有国际国内现成经验可参照,但一些起初听来像是“幻想”的东西,后来都一步步变为现实。

    舒榕斌参与制订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货物出入境管理规定,是国内海关监管区最早的条例。原先规定中有句话,明确进口货物不能进来,后来发现很多客户有进口需求,恰逢中央有关领导来视察,汇报上去,“没多久这一条就取消了,迎来了保税区目前进出口的大发展”。去年外高桥保税区550亿美元进出口量,3/4是进口。

    起初,外高桥保税区所有企业的经营范围只有3个: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和简单加工。保税区管委会向开发办领导提出,当时注册在保税区的贸易公司有2500多家,但大多办公在保税区外,容易变成“空城”。提出要发展加工。很快,保税区迎来了第一个加工业项目———英特尔,后来惠普等巨头都来了。

    1998年舒榕斌到外联发公司后,发现客户不仅需要放东西,更需要进进出出,分拨中心应运而生;2000年,外联发率先提出搞第三方物流,突破以房地产为主,有了自己的产业,如今保税区物流企业已达1000余家,全球前20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一半以上落户于此。

    “有幸参加第一批建设,不是我们本事特别大,而是天时地利人和……”舒榕斌由衷地感叹,面对浦东“二次创业”,他依然“充满理想”:“如果说一次创业是土地开发、功能开发、从无到有,二次创业就要精耕细作,要有更高层次、更高起点、更国际化的视野。”

    “小木匠”承建起东海大桥

    60后包建国(1960年生)

    土生土长的“浦东小木匠”,而今国泰创业建设(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关键词】远见

    【个人感言】“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属于比较有远见的创业者,跟着形势走……”

 

上页 1 2 3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