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榜样浦东]“小政府大社会”建设路线图

时间:2010-04-19 10:56:16 来源:东方早报

“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社合作方式,将涉及政府公共服务、事务性强的部分事项,如教育领域、社会救助等方面,通过公开招标、项目发包、项目申请、委托管理等方式,向各类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同时,新区没有设立直接管企业的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的“婆婆”减少,使企业少受政府部门的干扰,能够按照企业自己的发展思路经营。浦东将政府承担的一部分职能转移给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如将当时由市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的公路和市政设施养护、水路和陆路的运营管理,均交由中介机构承担,政府部门只是起到监督和制定政策的作用。

    2005年以来,浦东新区根据上海市统一部署,紧密结合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从制定政策措施、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加强社区工作机制建设等方面入手,选择部分社区开展试点工作,以突破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深层次瓶颈问题。

    以人为本 促进社会稳定、公平与融合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大中城市对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事业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事业的发展规模和资源配置效率,但由于过度的市场化,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等,成为我国新阶段的突出矛盾。

    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浦东作为中国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方案。按照中央政府的要求,一些重要改革试点项目或制度创新优先在浦东新区先行先试,这标志着继20世纪80年代成立深圳等4个特区以及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之后,我国改革开放开始进入接轨国际惯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次和新阶段,使其从政策创新为主走向制度创新为主、从硬实力竞争提升到软实力竞争。

    亮点一:

    突破社会和谐瓶颈,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随着浦东城市化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巨大需求与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失衡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严重短缺,社会事业发展的城乡二元体制,成为制约浦东新区社会和谐的瓶颈因素。

    因此,在行政体制上,除了通过设立功能区来理顺城区、开发区和郊区三者之间的体制外,以功能区为依托,以医疗、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为突破口,大力整合城乡资源,构筑一体化、均衡化、品牌化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力争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成为新时期浦东新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力建设公平高效优质的教育服务体系;二是全面建设公平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新时期浦东新区社会保障建设实现了新思路和新突破,即按照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要求,整合体制资源,积极创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四位一体”的大保障格局,建立集“就业、保障、救助、帮困”功能于一体的“四环联动”新机制,积极探索具有浦东特色的民生保障之路。所谓“四环联动”,就是指以就业为主线、以保障为基础、以救助为重点、以帮困为补充,通过四个环节紧密衔接,从而使社会保障更具有弹性、韧性和活力。

    亮点二: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社会稳定、公平与融合

    在开发开放的不同阶段,浦东吸引和面对的主体群体也不尽相同,进而其面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也存在差异。

    第一,开发开放初期,侧重处理好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全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