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卢湾招商 >> 卢湾要闻 >> 正文内容

将打造上海的“迷你百老汇”

时间:2011-12-27 13:34:42 来源:

  2001年6月30日,在“市中心的市中心”,崛起了一片由老式石库门建筑改建而成的地产项目,因是“新的一大会址所在地”,便取“一+大=天”之意,定名为“新天地”。那时,痴迷民国历史和石库门文化的淳子与友人前来观摩,纷纷扼腕,“太假了,就像到了片场。”
  光阴流转,从北里和南里延展到太平湖边的写字楼与高档住宅区,“新天地”用十年的时间成为了沪上知名时尚地标。外国人来这里寻觅“老上海的味道”,中国人去那里感受国际化的“海派气息”,很多人想复制它,最终却只是证明了它的唯一性。淳子轻言浅笑,“不知不觉,每次只要有朋友来上海,特别是外国朋友,第一个想带他们去的地方不是外滩,而是新天地。”
  回溯历史赋予石库门生命
  1996年,上海卢湾区政府决心大力改造太平桥地区52公顷的旧城,邀请了现在新天地的东家香港瑞安集团参与重建。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石库门聚集区,时任瑞安集团主席的罗康瑞请来了美国旧房改造专家本杰明·伍德建筑设计事务所为自己出谋划策,那段时光,他和杰明·伍德一起穿梭在大街小巷,走进烟火之气的上海弄堂。在那里,上锁的水龙头,一字排开的晾衣架,72家房客的生活被有限的空间公共化。
  石库门住宅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是上海弄堂建筑中极富特色的部分,“石库门弄堂”也因此得名,成为弄堂住宅的代名词。它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建筑特色,其单体平面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的院落式住宅,同时,它起源于租界内,又具有西方民居的特色。可以说,具有中西风格融合的石库门建筑本身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产物,也已经成为了海派文化的一个核心符号。“罗先生考察了很多欧美城市,在心里构建了‘新天地’的雏形。”瑞安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商业总经理刘梦洁回忆道,彼时,各方专家“会诊”,就如何改造这片旧式里弄提出了繁杂的意见,建筑师伍德为了这个项目共32次来上海,最终,保留石库门基础并赋予它新的生命成为大家的共识。改造工程也就此拉开序幕。
  中共一大会址对这块地区的改造提出了诸多要求,层高、外墙、建筑形态都不能“变味”,对商业地块的开发而言无疑阻力重重。“可以说,这是一场赌局,罗先生押上了一半的身家性命。”刘梦洁感慨道,当时,对这片区域的改造可谓“不计成本”,从楼体加固到水电系统的重排,再到光纤和空调的安装,甚至是每一块青石板路的花纹,都费了好一番心思。金钱和心力的投入让这片区域呈现出“新”与“旧”的双重交替,也让走进新天地的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还原”。“这片区域面积不大,但是人们走进来却不会觉得狭窄单调,因为每幢楼的细节是不同的,甚至每一个转角处石板的花纹也是不同的。”刘梦洁笑道。“我们当时感觉这里很假,就像到了影视基地。”回忆起与新天地的初次相遇,女作家淳子毫不掩饰最初的不以为然。第一印象在往后的岁月中被洗刷和打磨,渐渐地,淳子和朋友们开始爱上这片保留了石库门“华洋混合”特质的建筑群,爱在冬日的午后前来漫步,随处一坐,入眼的都是风景。
  十年发展商业定位“三部曲”
  上海新天地在开发过程中,在开发的不同阶段,定位也发生了三个层次的深化。
  20世纪末的上海,有外滩,有南京路,有徐家汇,有衡山路,但是并没有一个能够将餐饮、娱乐、购物和旅游、文化等等全部集在一起的地方。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新天地把第一阶段开发的重点放在了综合性上,首先打造的是一个餐饮与购物相结合的时尚地带——新天地北里。北里由多幢石库门老房子所组成,并结合了现代化的建筑、装修和设备,化身成多家高级消费场所及餐厅,充分展现新天地的国际元素。
  当初如何吸引这些品牌入驻,投资方着实费了不少心思。“我们建起了一些样板房,举办活动吸引不同行业人士来参
上页 1 2 3 4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