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黄浦招商 >> 黄浦要闻 >> 正文内容

老字号的路如何越走越宽

时间:2014-08-22 09:13:54 来源:上海黄浦

  都说味觉的记忆是最长久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轻易改变。对于我们这座生活的城市,许多记忆就是随味蕾而生发的,老字号丰厚的文化积淀更是让这种记忆不仅仅只关乎味觉。

  今天走过88周年的新雅粤菜馆,恰好给了我们重新品味一下我们这座城的机会。

  文人汇聚的洋派茶室

  在生意当中融入文化意味,上海的老字号不少就是借此成功起步的。

  1926年8月18日,上海四川北路虬江路口,一座茶室开张,牌匾上写的是“新雅茶室”。仅一开间门面、二层楼建筑,沿马路的底楼经营罐头食品、点心、饮料,二楼经营广式茶市、广式点心。

  茶室创建人蔡建卿,系广东南海人,早年毕业于香港皇仁书院,曾在香港和南洋地区经商多年,自成一套生意经。后来在汉口一盐务稽核处任英文秘书、副处长、处长等职。1926年,他初来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当时,四川北路是广东人客商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蔡建卿于是选定于此开设新雅茶室。

  新雅茶室座位不多,较之同样是广东茶馆的南京路“冠生园”要小,却被著名文人林微音发现了。当时,这位海派男作家正为《时事新报》副刊写短文,拿到稿费爱坐茶馆,他首先就成为新雅茶室的常客,其原因是这茶室静而明亮、布局又有新意,完全不同于上海的旧式茶馆,颇为“洋派”。举个小例子,茶室的茶具食具相当讲究卫生,店主经常请茶客参观器具的消毒操作过程。

  就这样,在林微音的广为揄扬下,新雅茶室吸引到了圈中许多爱坐茶馆的文人,如戴望舒、叶灵凤、邵洵美、刘呐鸥、朱维基、张若谷、黄震遐、傅彦长等,还有袁牧之、艾霞、摄影大师郎静山等,他们都与新雅颇有渊源。这些文化界名人除了饮茶常到这里外,一些小型的宴请活动也常在新雅茶室举行。据说,当年作家们在“新雅”相聚,只要座中有邵洵美,那么所有的茶点费甚至中午便餐等,就统统由他包办付账。而戴望舒与穆时英的胞妹双双陷入爱河时,也曾多次把“新雅”作为两人约会晤面的地点。《鲁迅日记》中则记载了他曾应时任大江书铺总编辑陈望道之邀,与雪峰同往“新雅”赴宴的事情。

  就这样,新雅茶室经常出现在文人的文章中,这家广东餐馆便一天天名声大噪起来,蜚声沪上。据记载,1930年,新雅全年营业额达到30万元,利润9000元,均高于同业。这是新雅粤菜馆历史上第一次飞跃。

  南京路上一飞冲天

  商业嗅觉灵敏,敢于投入敢于创新,这是上海老字号身上的一种特点。

  从上世纪30年代初到90年代,新雅粤菜馆的第二次创业飞跃时期,正充分呈现了这样的行为特征。

  1930年代初,上海商业重心已由南市向南京路转移,那时各方富商相继争购南京路宝地,于是,这里地价倍升,商店林立,商业日趋繁荣。蔡建卿考虑到虹口新雅生意虽好,但地区偏北,原地已无发展余地。于是,在1931年设法向地产大王哈同洋行标得了南京路新新公司对面、原市政厅旧址约一亩多土地,自出图样重新建造一座新雅粤菜馆。与此同时,为了筹集资金,又向社会各方集资了15万元作为开设新店的资本,并成立了“新雅粤菜馆股份有限公司”,当时上海著名的摄影大师郎静山也入股,并任该公司董事会董事。

  新建的新雅粤菜馆,坐落在南京东路719号,双开间、三层楼房,并连续后进明智里弄内双开间、二层楼住宅两幢。室内装潢十分考究,餐厅布局宽敞合理,柚木地板、进口空调、壁灯、电铃,设施在当时绝对是一流的。1932年8月18日开业时,蔡建卿曾邀请上海社会各界的中外名流与新闻记者,参观新雅全店,第二天便对外正式营业。由于当时的新雅粤菜馆为全市设备最好、式样最新、规模最大的第一流广帮菜馆,开业后便赢得社会各方的欢迎,顾客盈门。在沪的许多中外名人,也不断前往该店就餐。

  1936年出版

上页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