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奉贤招商 >> 奉贤要闻 >> 正文内容

“难点村”变身“幸福村”

时间:2012-01-11 13:50:09 来源:

  奉贤区桃园村重视群众多层次需求,加强文化建设 “难点村”变身“幸福村”
  奉贤区青村镇桃园村,占地1.8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300多人,外来人口近2000人,由江苏海门、崇明、祁东、南汇川沙等外来流动人员组成,是典型的外来人员村。由于村民语言不一、各自为阵,历次换届选举都出现问题,村支书换了一个又一个,“难点村”由此得名。
  但从2008年至今的3年多时间里,桃园村铺上了水泥路、家家通了有线电视、农家会所节目丰富……村民说现在的生活真可谓“乐淘淘”。
  扶贫要“输血”更要“造血”
  桃园村的变化源自2008年3月农工党上海市委与桃园村委会签订的框架协议,协议确定该村为中国农工民主党新农村建设服务点,并承诺用3年时间帮助发展桃园村经济、改善村民生活质量。
  原来的桃园村经济以纯农业为主,虽经过多年发展,集体经济仍较薄弱。结对3年多来,农工党市委在“输血扶贫”的基础上,积极“造血扶贫”,通过为桃园村争取有科技含量的产业项目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目前,桃园村相继引进了粳型水稻栽培应用示范基地、280亩露天蔬菜设施项目、甜樱桃种植技术,进一步调整了该村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户共同致富。
  奉贤区委书记时光辉曾感慨,农工党市委对桃园村三年来的“输血”和“造血”,创新模式,在农村设立新农村服务点,对贫困村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转折作用。
  盐碱地上“种”出新气象
  桃园村相声节目《现在的日子过得真开心》中,老农回忆到“解放前我伲各的(我们这个地方)是一片盐碱地”,但正是这片昔日的盐碱地上“种”出了新文化、新风气。
  桃园村原来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比较陈旧,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也相对单一。当时,村里几个沪剧爱好者自发组队,在偏僻的乡村搭起戏台演起了节目。这棵文化的小苗子给桃园村村干部带来不少启发。党总支不仅着手帮沪剧小组搭平台,给他们搭“场子”、开“方子”、筹“票子”、找“搭子”,还动员全村村民都来参加。从沪剧演唱开始,加上小品、相声、快板等多种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根据桃园村的真人真事创作了十几个剧本,融入法律知识、区镇政策、村里新思路,反映桃园村30年巨变及新风貌,潜移默化地劝导村民移风易俗。
  2009年,在推进国家电网动迁工作中,村里编写的小品《动迁》,把“三个不吃亏”的动迁政策讲清楚、说明白,引导村民支持重大工程建设,最终顺利完成动迁工作。2010年,在推进三个村民小组征用地中,村党总支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逐门逐户征求意见,文化团队中的一些老党员、老教师自告奋勇担当起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民情气象员,把村民的想法、意见及时反映给村党总支,使党总支掌握了工作主动权,整个过程未发生一例上访案件。村党总支书记黄杏妹深有感触地说:“政策透明了,村民气顺了,群众工作的队伍壮大了,工作也好做了!”
  体现“草根文化”魅力
  市社联科研处处长、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中振认为,桃园村的故事和经验表明,在一个普通的村落中,蕴含着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巨大潜力;同时,群众文化的发展,也是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和创新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基础。
  满足农民群众多样性的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桃园村的文艺队来源于农民群众,扎根于农民群众,这样的乡村文化反映的是农民的日常生活内容,采用的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显示出“草根文化”的魅力。在农村小区文化活动中,坚持“原生态”,有利于农民群众自我展现和参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