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上海“腾笼换鸟” 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

时间:2011-03-24 16:59:16 来源:和讯网

进的项目必须实现达标排放,湘江上游不引进化工、制浆造纸等水污染严重的项目,长株潭地区不引进冶金、矿产品粗加工等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素有“南京新东郊”之称的江苏句容市则规定,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项目一律拒之门外,去年共审批项目119个,否决了11个污染严重的项目,同时对62家企业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并根据环评结果制定了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苏州环保局也明确表示,对通不过环境监察的试生产建设项目,将一律给出否决书。

  此外,包括深圳、上海、郑州、成都、常州、佛山等在内的多个一、二级城市都在争抢“排污权交易市场”的首根接力棒。据介绍,该交易市场将在控制排污总量的条件下,将某种污染物的总量分解给企业,使企业拥有一个限定的排污权,企业超量排放将受到惩罚,也可出售剩余的排污权。在这一机制下,排污权将进入企业的整体资源配置,并服从利益最大化取向。

  ◎专家看法

  区域竞争促企业转型

  对此,郁鸿胜向记者分析,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与其说产业转移凸显了区域博弈和均衡发展之间的悖论,不如说地区间的竞争因素可以为企业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起到积极的推动力。 “地方政府都有争取和挽留优势企业的意愿,如果一个企业不被地方政府所接纳,找不到产业转移的承接方,则意味着它已经被整个市场淘汰了。 ”郁鸿胜认为,这其实构建了产业转型的良性循环。

  浙江省委研究室副主任沈建明对浙江转移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资源、成本挤压型的转移并不是主流,典型的是创业性的跨区域投资。 “对创业性的跨区域投资来说,原先的厂房、设备都没有用,企业肯定会选择最有市场空间、技术比较成熟的行业,技术、设备都是最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投资的质量比在浙江的投资质量还要高。 ”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陈秀山也认为,可以在产业的区际转移过程中,通过双方的合作实现升级,也可以采用非整体性转移,形成一种新型的区域分工,“比如东部地区保留研发和市场,把加工制造装配等转移到周边地区,从而形成纵向分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锋则表示,产业承接时,可以在环评预审、准入门槛、投资强度等方面严格把关,对转移来的产业进行优化升级,注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理念,在转移中又形成提升。

  “考虑到中西部地区环境容量相对较大,适当放宽环境尺度是可行的,但一定要建立在严格的环境评估基础上,按生态功能区划实施区域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也是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必要。 ”肖宏还从环境规制的角度给出建议,“可以形成‘环保部——区域环境规制机构——省级政府管理的环保机构——省级政府环保派出机构’的规制结构,实行垂直管理。 ”

  按照肖宏的构想,可以考虑在环境部下,根据我国生态环境区划设置垂直管理的区域性的环境规制机构,每一区域环境规制机构管理若干个省市,省级政府对本省环境质量负责,省级环保部门则向本辖区内各市、县和生态敏感地区派驻环保分支机构,实行垂直管理,由区域环境规制机构对辖区内各省环境规制进行监督,并直接对辖区内的污染者采取规制行动。

  ◎业内观点

  转移过程中的粘力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注意到,尽管产业转移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并不代表不存在制约的因素。 “产业转移真正的难点在于地方政府如何提供优质的综合环境服务,比如投融资环境、如何实现与世界接轨等。 ”郁鸿胜的观点为一组对立数据提供了解释:来自香港工业总会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受访企业不愿离开珠三角,运输成本的上升、技术工人短缺和内地缺乏完整的产业配套成为最大的粘力。

  “任何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上下游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