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上海“腾笼换鸟” 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

时间:2011-03-24 16:59:16 来源:和讯网

  今年2月初,距离上海矽钢有限公司着手搬迁近半年,原先占地150余亩的隆昌路619号已陷入“四分五裂”。记者在厂部原址看到,证券公司、餐饮公司、商务管理公司等纷纷进驻瓜分,昔日“老工业基地”的地标概念土崩瓦解。据记者了解,属于高污染、高能耗的热轧生产项目新址选在了江苏东台。就在矽钢厂的对面,原先的冶炼厂也被创意广场替代。位于军工路上的德联安全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则整体搬迁至江苏吴江。

  而这一切还只是掀开了上海产业转移的冰山一角。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已有600-700家高污染企业、生产线遭遇关停,其中有不少转迁至其它城市。难道产业转移正和污染转移画上等号?对此,多位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转移过程中产业能级的提升、地方环境容量的增大、政府对把关职能的履行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内陆城市并无成为“污染避难所”之虞。

  结构调整驶入快车道

  两年前,上海市经济委员会“2012年第三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5%”的设想听上去还像是宏愿,近日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统计局联合发布的最新数据却显示,截至2008年末,上海第三产业所占的产值比重已经达到56%。 “两会”上流出的数据更显示,上海第三产业2009年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90%,在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逼近60%。而与改革开放初期纵向对比,这一数字还不到20%。

  记者还注意到,尽管呈 “加速度”调整,如果横向对比,这一数字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尚存有一定差距,这为未来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预留了空间。据悉,早在2005年,世界第三产业平均比重已达到68.5%,其中发达国家为72.2%,发展中国家52.3%。上海银监局曾估算,截至2010年末,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到1.4万亿元。

  天量数字的背后,依赖传统老工业结构的企业如临大考。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都表示,在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源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迁移已是必然。 “上海的城市功能定位、土地资源的稀缺和有限的环境容量,是传统企业内迁的内因。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对记者表示,“上海的城市功能定位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原则上大部分的传统制造业都应该转移出去,并且不再接受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投资入驻。 ”

  专注于区域投融资研究的一位专家则指出,除了外部环境需求的变化外,传统产业自身面临的衰退周期也构成了上海产业转移的推力。 “近几年受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环保新政等因素的交叉影响,传统产业面临能级提升和技术创新的必要,在尚没有能力全面完成升级之前,企业只有通过转移来压低运行的成本。 ”复旦大学研究污染企业越界转移课题的肖宏也告诉记者,曾对东部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庞大的制造业群体生存和发展空间日益受到挤压,是受工业结构调整和商务成本快速上升的双重压力。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王新奎日前在“两会”上表态,上海要调产业结构,必须转移那些劳动密集型、生产效益低、污染严重的加工业。日前发布的 《2009至2012年上海服务业发展规划》则直接将上海的战略定位锁定在以金融、航运、信息、创意、文化、旅游为主的“服务经济”上,杨浦、嘉定等多个区出台了实施梯度转移、淘汰劣势企业行动计划。

  产业转移≠污染转移

  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上海“两高一低”(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企业有迫切转移出去的需要,这是否会令承接方的环境资源受到破坏?来自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协调推进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数据显示,去年上海完成结构调整的846项项目直接带来的环保效应节约了标煤102万吨,主动淘汰产值296亿元。

  “位于产业梯度最底层的企业意味着已经在

上页 1 2 3 4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