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新闻频道 >> 外汇基金 >> 正文内容

长盛同庆教训:别让创新变了味

时间:2009-05-31 13:44:56 来源:21世纪经济

  以创新的名义,长盛同庆可分离交易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在发行时赢得盆满钵满,但是转眼之间,已经成为众矢之的。

  冲着长盛同庆创新名义去的投资者,无一例外被套牢,按照长盛同庆AB上市首日收盘价格计算,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初始投资者平均浮亏近2.86%,较募集总额146.87亿元浮亏4.2亿元。

  很多投资者将亏损原因归结为长盛基金的贪婪:原本预计募集60亿,但是最后募集的金额高达146亿,如此庞大的规模基本上封杀了套利空间。

  从60亿到146亿,按照1.5%管理费计算,长盛基金一年的管理费暴增1.29亿元。

  一位投资者向本报表达了他的愤怒:“这个创新产品的套利如果能够成功,对于后续的创新产品发展将会有很大帮助,但是由于长盛基金的贪婪,不愿意限制规模,导致套利失败,后续的创新产品恐怕也会受到影响。”

  现在当然无法假设,如果长盛同庆的募集规模限定在60亿,是否会给投资者带来套利空间,但是长盛基金如果真的限定了规模,即便上市时没有套利空间,相信很多投资者会愿赌服输。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他们归罪于基金公司,也是情有可原。

  创新是可以带来价值的,这一点从长盛同庆发行时遭遇热捧就足以见证,但是,创新也有陷阱,如果创新者只顾及自己利益,无视投资者利益,最后的结果是投资者和基金公司双输,这样的创新恐怕难以为继,这就是“创新的陷阱”。

  长盛同庆的套利失败,未来会给公司带来什么影响不得而知,但是由于基金公司过度贪婪,造成投资者利益受损,最后基金公司被抛弃的情况却并不少见。

  国联安基金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2004年3月15日,国联安基金公司发行德盛小盘基金。在2004年3月11日刊登的发行公告中,它将预计的发行规模的上限定为30亿份,开业内发行设定上限规模的先河。

  3月中旬,借市场上扬的强大推力,海富通收益增长基金、中信经典配置基金两个百亿基金横空出世,国联安被这波发行的热浪深深感染,3月27日,他们把德盛小盘基金的预计规模上限调整到了60亿份。德盛小盘最后的募集金额高达83.234亿份,超出了原先设定的上限的1.7倍。

  据了解,国联安的外方股东并不同意提高发行上限,但是中方股东和管理层则希望大捞一把,赚到足够的管理费。最后的结果是双输,此前国联安的口碑不错,但是在德盛小盘发行之后,无论是渠道还是投资者对国联安都颇有怨言,公司的口碑和声望也急转直下,影响到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长盛基金是否会重蹈覆辙呢?目前还无法下定论,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投资者原先对你满怀期望,但是最后却被深深地伤害,以后哪怕你的基金业绩做得最好,他们也会敬而远之。

  上述的案例实际上还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盲目的短视和贪婪往往会对公司造成长久的损害,尤其是资产管理这个行业,信誉向来是最珍贵并且唯一的财产。短期看,基金规模的扩大固然有助于公司收取更多管理费,但是长期看,如果这个是建立在无法给投资者提供预期的回报的基础上,贪图一时之快势必伤害到公司的长远利益。如何在眼前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做出平衡,这是值得基金行业认真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长盛同庆的套利失败,也给金融创新产品的追逐者们敲响了警钟,不见得所有的金融创新都能带来机遇,当创新的主体还没有足够的意识,利用创新来建立自己长期品牌,而是仅仅以创新的名义来博取利益最大化时,创新将成为“圈钱”的代名词,它的真正含义已经变味。

  而对于管理层来说,需要考虑的是:是否应该给金融创新提供一定的利润空间,尤其是给创新的投资者们提供相应的收益?只有在投资者可以从创新中获利时,他们才愿意继续追捧创新,而创新也将在这样的激励体制下不断涌现

上页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