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普陀招商 >> 普陀要闻 >> 正文内容

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撑

时间:2012-04-06 09:08:29 来源:

  3月23日,盘石软件(上海)有限公司、企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同时与上海市普陀区“长风金融港”签约,纳入小微企业专项信用贷款服务体系,获得了便捷高效的融资服务。企荫公司董事长高路感慨地说:“没想到我们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能享受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的成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紧紧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肖林说。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金融机构不断增加,金融产品不断涌现,融资功能进一步提升,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
  从培育产业到完善平台
  “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上海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大型综合金融机构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上海国际集团董事长吉晓辉说。上海国际集团成立于2000年4月,主业为金融投资,涵盖了银行、信托、证券、基金、保险、资产管理、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和实施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在上海金融体系重大项目建设与金融创新先行先试的舞台上,时常可见上海国际集团活跃的身影。比如,主导参与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筹建,主导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现代服务业产业基金、上海新兴产业基金和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的发起和募集,参与上海航运产业基金发起设立,形成了“4+1”的产业基金集群。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总市值居全球第6,股票交易额位居全球第3;银行间市场债券托管余额位居全球第5;上海期货交易成交合约数量居全球第2,成为全球三大有色金属定价中心之一。
  “市场在哪里,人才在哪里,金融中心就在哪里。”肖林说,如今上海有23万专业金融人才在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服务,一系列崭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制度不断在业内引发连锁效应,股指期货平稳推出,银行间贷款转让市场、上海清算所等相继挂牌,钢材期货、铅期货、新台币双向兑换等成功推进……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的一系列金融创新举措,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和先发效应,为经济转型发展注入了活力。
  从被动参与到主动配置
  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率先在上海启动。短短两年后,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累计超过4000亿元,办理各类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业务600多亿元。
  “现在企业都在关心人民币怎么保值增值,如何回流到大陆金融市场进行投资。”上海市金融办综合处处长吴俊告诉记者,去年4月底,上海金融办与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携手赴印尼和马来西亚开展人民币结算联合路演,当地金融机构、外贸企业反响热烈。“这说明,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均明显提高。”上海金融办公布的数据显示,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参加行在上海开立同业往来账户700多个;
  境外机构在上海开设的人民币结算账户达到800个,还有40多家境外金融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
  “金融领域的每一次创新,其本质是顺应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趋势,我们要主动参与这个配置。”上海市金融办主任方星海说。
  2011年10月,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在上海综合保税区正式启动,改变了以往对外贸易项下每笔交易都要做到货物和资金一一对应的做法,把资金流与货物流分离,在特殊监管账户下,只要有合同和发票就可以调动资金。
  与此同时,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吸纳优秀的金融团队和优质境外资本也成为一个课题。2011年1月,上海率先进行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允许境外有限合伙人(LP)投资境内股权投资企业。截至去年底,上海已批出15亿美元的QFLP额度。
  从立足上海到服务全国
  2月15日,上海股权托管交易市场正式启动。“这
上页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