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卢湾招商 >> 卢湾要闻 >> 正文内容

上海便利店竞争过度如何规范

时间:2012-09-03 13:22:01 来源:

  各家便利店签署的百米公约早已没有什么约束力了。”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在上海卢湾区打浦路、瞿溪路、斜土路区域,在大约0.5公里的范围内,竟然挤进了9家便利店:罗森、可的、好德、喜士多、良友、全家、21世纪便利店。专家表示,“它们同样小巧玲珑、同样彻夜不休、同样在你未想跨入时就打开了自动门,在拥挤的街头拥挤地生存着。”
  事实上,这一幕“拥挤的便利店”在今天的上海正愈演愈烈,这也是上海市相关部门积极推进“规范”的原因所在。而上海市场孕育的商机也在促使上海市各大商业集团纷纷进入便利店这一业态。便利店的遍地开花也使得便利公司之间“抢点大战”日趋白热化,很多繁华路段几乎是10米一店,甚至店与店之间仅一墙之隔。
  这或许印证了一句业内有名的选址格言:假如你实在不知道该怎样选址,那就学你对手的做法,它到哪儿,你就到哪儿。于是选址战中的“扎堆”效应产生了。
  而近年来,商家在便利店选址方面进入了许多误区。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表示,首先,便利店的选址不强求一定要开在人流多的地方,即便开设在居民区也需要一定流量的流动性顾客群支持。便利店单体规模小,可采取灵活的选址策略,除居民区、居民商业区外,办公区、文教区、医院以及车站、码头等都适合便利店而不适合超市进行选址开店。
  其次,便利店的营运能力所能覆盖的区域即所谓商圈比较小。有调查显示:便利店的商圈为250米,这就使便利店较为准确地把握这一范围内消费者的特征及需求成为可能。
  发展便利店属于长期投资,回收期较长,同时便利店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必须发展到一定规模才能有效益,这也许是上海各大便利店公司苦苦“圈地”的苦衷。但店铺之间没有了距离,大家的日子更加难过了,这才是上海便利店选址风波的根本所在。但另一方面,这样的一场“贴身肉搏”会不会更加迅速地带领行业优胜劣汰呢?
  盈利模式是发展关键
  其实,不论是外资还是本土便利店在上海都十分活跃。上海主要有10个连锁便利店品牌,共4807家便利店。1996年外资便利店罗森首次进入上海,2001年喜士多进驻,2004年全家登陆上海。外资便利店一直对上海这块蛋糕虎视眈眈,7-11、喜士多、罗森与全家纷纷在上海安营扎寨。7-11在上海拥有100多家门店,全家多达717家。外资便利店占比28%,总计1347家门店。在外资零售“入侵”上海的同时本土便利店也不甘示弱,加紧扩张之路。
  不过,记者注意到,2007年年底,上海农工商集团接手光明集团旗下的可的便利店,并一举成为上海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便利公司,门店总数达2314家。而时隔4年,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农工商便利店总数才2356家。平均每年新增门店不到11家。也就是说,现在,上海便利店市场上,外资与本土便利店市场份额和门店的比例是2比8的话,再过三至五年,很可能就是4比6;又过三五年,很可能就是6比4,甚至7比3,上海本土便利店占优的局面将彻底改变。
  同时,外资便利店在商品结构、选址布局以及人力资源上和内资便利店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所以早在2008年,全家在华便利店已做到店铺端赚钱,2011年第三季度则跨过总部费用的损益平衡点,单季获利突破1000万元。
  另一方面,内资便利店的盈利水平一般在1%左右,而且目前是“亏多盈少”。以单店日均商品销售额为例,上海的7-11约为1.5万元人民币,而内资便利店平均不到4000元,有的甚至不到3000元;商品毛利率前者为30%,后者为16%至22%不等,如果包括后台收入,综合收益率为25%至29%,比前者的综合收益率也要低7至9个百分点;净利润率前者在5%以上,后者在1%以下。
  不仅如此,上海尚益咨询总经理胡春才告诉记者,在关键的盈利模式上,外资便利店更注重单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