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卢湾招商 >> 卢湾要闻 >> 正文内容

上海个别楼盘疑似“炒号”

时间:2012-12-18 14:46:08 来源:

  “眼下连买房的人都很少,哪里用得着摇号?更何况是专门"倒房号"的?”针对有媒体曝北京楼市出现的“倒房号”现象,沪上一位房地产圈内人士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作出如此评价。在其看来,上海市场不可能出现类似“倒房号”的现象,倒是不乏部分零星楼盘“疑似”在推盘中采取一些打擦边球的营销手段,业内俗称“炒号”。
  “炒号”就是“炒额度”必须打通多道关系方能获得
  “简单地说,就是从开发商手中订房,不急着签购房合同、办理网上备案,先"拖"着,然后通过中介找到下家,进而转手,从中吃差价。”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讲述何为“炒号”。圈内人士解释,市场上容易被“翻炒”的房源,多半都是超低价房,这些房源要么是从内部流出来的,要么就是位置、楼层偏差的“边角料”房源。
  几经辗转,记者终于联系上沪上一位曾从事“炒号”的解先生(化名)。2007年、2009年楼市最为火爆的时候,解先生在上海连续出手投资商品房。与其他投资客不一样,解先生炒的不是房,而是“号”。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内部房,也可以说这是开发商内部福利的一种体现。”解先生告诉记者,之所以能“炒号”,就是凭借自己与开发商内部人员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新开楼盘上市前都会为内部预留一些低价或超低价的房源,或由高管、员工自购,或流入市场供中介、代理机构用于炒作,从而烘托整个楼盘销售的气氛,造成市场红火的假象。
  解先生坦言,与公开摇号不一样,用于炒作的房号事实上就是一种“额度”,数量极其有限,必须打通多道关系方能获得。拿到这一“额度”后,立即与开发商签订购房意向,支付一定数额定金,随后就把消息放给中介,由中介寻找合适的接手对象。
  记者在采访中意外得知,今年三季度,本市原卢湾区一个新开楼盘便“疑似”采取类似的营销策略。不少炒家利用自身关系从开发商手中获得远低于市面售价的一批一手房源,再“放风”给中介。当时该批被炒作的房源价格是3.5万元/平方米,周边二手房的价格达到4.2万元/平方米左右的水平,如此低价的房源流入市场,势必引起消费者的恐慌性入市。
  一位圈内人士算了一笔账:以单价4万元—5万元左右的最终成交单价计算,一套面积在120平方米左右的三房,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一进一出”,获利空间在数十万元以上。
  同样尝到“甜头”的还有房产中介。有圈内人士透露,确有不少中介人士参与“炒号”交易,特别是寻找下家这一环节。相比传统的一手代理、二手中介业务,这样的一个流转过程既达成成交,又不会为各方交易的当事人派生出多余的税费,眼下中介更喜欢这样“炒号转手”的交易模式,“比流程繁琐的二手房交易来钱快多了!”
  “炒家”与开发商签两份协议没有网签备案留下监管盲点
  那么,“炒号”是怎样产生的,到底是谁在“炒号”呢?
  “在售楼处预订的时候先登记自己的名字,之后跟开发商说,我被限购了,换我一个朋友或亲戚来买,最后跟开发商换一个名字,这就是所谓的"转手"。”沪上一家大型连锁房产中介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道出“炒号”、“转手”的流程。他进一步补充,这样的投资型买家通常都只付一个首付,只与开发商签订一个意向,等于把这套房“订”了下来,但不履行后续的购买、按揭等程序。开发商方面也默认,尤其是行情不好的时候,与其让新推房源闲置,不如先找人“挂”着。
  一位曾经居间操作过全部转手流程的中介公司内部人士私下告诉记者,一般“炒家”与开发商要签两份协议,一份是意向,一份是补充。后者通常会挑明,假如该套房源最终完成成交,交易过户、出房产证的时候,允许上别人的名字,而非最初预订该套房源的人。
  业内人士分析,“炒号”之所以能打“擦边球”,就在于这样的一种营销模式并没有涉及网签
上页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