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卢湾招商 >> 卢湾要闻 >> 正文内容

给创意“氧气”

时间:2011-11-22 12:57:19 来源:

  今年9月公布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目标: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要占全市GDP的12%。
  起步于本世纪初的这个新产业敢于提出这样的目标,缘于此前数年的迅猛发展:2010年,全市创意产业总产出5499.03亿元,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不过,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新产业主要载体的全市82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口碑却有滑坡之势――它们正被“空置率高”、“地产项目的变种”、“餐饮酒吧中心”等各种质疑包围。甚至圈内人士也默认,所谓创意产业园区的很多“产出”与创意无关,真正称得上有成功潜质的不过10余家。
  8号桥是上海首个整体规划、开发的创意产业园区,2004年正式运营至今,从一期拓展到三期,保持了全部满租的纪录。据黄浦区有关部门测算,今年,仅一期园区入驻企业的税收就有望超过5000万元,园区运营商和园区土地的提供者可分享6000万元收益。而且,园区中从事设计相关业务的企业比例高达80%,特别是已经相互串联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8号桥借此建立起了鲜明的品牌形象。
  这个叫好又叫座的8号桥,很自然地勾起了我们展开调查报道的欲望,尤其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希望从中找到让文化、创意能够成就产业,甚而推动城市发展转型的一些要素。为此我们尽可能地贴近它,尽可能地贴近活跃其中的人们,然后尽可能地用文字把它有意思又有意义的特点描述出来。
  ――编者的话
  坐在8号桥三期3号楼和7号楼中间的天井里,捧一杯咖啡,打开手提电脑,恰好秋风挟带着凉意穿堂而来,扑到脸上,精神为之一振,灵感丝丝缕缕从大脑里漫出,被双手敲击到键盘上……此时此刻,工作状态中的我,很能体味8号桥对创意人的好处:它给头脑提供了“氧气”。
  玻璃屋顶和吊在半空的大树
  从2003年的一期到2009年建成的二期、三期,8号桥执着地追求着“氧气”。
  倪伟源是8号桥的开发运营商――“时尚生活中心”的高级副总裁,亲历了每一期的设计和建设。他指着一期的3号楼说:“看见那个玻璃屋顶吗?我们切掉了楼的一半,那一半也只保留屋顶架构,改装上了玻璃。尽管损失了相当一部分办公面积,但自然风因此可以穿堂而来,肌肤可以接触阳光,还能听雨点敲打玻璃屋顶,那是情趣。”
  这个出现于2003年的玻璃屋顶设计,后来成了“贯穿”8号桥的元素:在二期和三期,老厂房、老仓库围合而成的天井之上都有尖顶的玻璃屋顶,遮雨不挡风。
  另一个“氧气”源是绿化,这在8号桥也有个一波三折的故事。8号桥一期在建国中路,二期、三期在局门路,地段堪称黄金,但不免要面对逼仄的挑战。为了增加绿化,设计者们让一期每一栋“整过容”的老厂房、老仓库遍身攀满爬山虎,但缺少大树仍然让他们感觉“氧气不足”;二期、三期,恰与上海世博园建设同期,移动绿化、垂直绿化等新概念因此在这里落地。倪伟源最得意二期的绿化设计:“看,我们把大树吊在了半空中――坐在三楼也能一眼看到它们的生长。”
  设计师不喜欢“蜗居”写字楼
  8号桥的开发,缘起于“时尚生活中心”给自己找办公场地。
  自1999年留美设计师刘继东在四行仓库首创“创意仓库”开始,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就都瞄上了老厂房、老仓库,改建翻新。8号桥同样如此:2003年,“新天地”首任总经理、香港人黄瀚泓单飞后创立的“时尚生活中心”正寻找新的办公地点,当时的卢湾区推荐了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的闲置厂房。看到挑高数十米的屋顶,正致力于开发“有创意的商业地产项目”的黄瀚泓脑子里立即闪过了纽约的LOFT。
  商业地产的从业背景和来自香港的地域背景,使黄瀚泓的圈子里来往着建筑设计界的诸多人士,其中不乏国际名角。他发现,设计师都不喜欢“蜗居”写字楼中,开放的空间、自
上页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