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招商引资 >> 产业要闻 >> 正文内容

解读《上海市知识产权发展十二五规划》

时间:2011-11-10 09:56:59 来源:中国上海

  在11月9日的第五届中国上海专利周开幕式上,《上海市知识产权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这是知识产权工作首次单独列入市政府的五年规划。针对过去一段时期以来,知识产权被“误用”为评职称、评高新企业“敲门砖”的现象,此次规划围绕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展开,让更多高质量专利真正为促进社会转型发展服务。

  量化指标强调“有效”

  此次的知识产权规划列出了几项主要指标,和简单的绝对量化指标不同,采用的是“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吕国强说,“用‘发明专利',不用’专利‘大概念;看授权量,不看申请量,都是为了挤掉水分,突出我们对高含金量专利的重视。”他解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这一指标更考验真功夫,它是指专利权处于维持状态的发明专利数量。一般来说,只有真正在商业市场中发挥作用的专利,才会长期处于权利维持状态。相反,如果为了评职称或是评高新技术企业临时申请,甚至临时“买”的专利,往往在几个月后就会无效,因为该专利没有为拥有者带来长期效益,专利维护成本自然难以承担。

  在规划的“主要任务”板块,也突出了促进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的核心思想。例如,《上海市专利资助办法》有望进一步完善,加大向发明专利、国际专利和已授权专利的倾斜力度。此外,和现有资助办法集中在申请环节不同,新办法有望覆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的全过程。如果某项知识产权在实际应用中产生巨大效益,也可获得资助。

  运用环节“多点渗透”

  无形知识产权变为有形生产力,关键是要在不同环节“用起来”.规划中依次提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国家和本市重大项目,以及园区的知识产权工作,并有望通过设立专门机构等方法,加强知识产权在各项工作中的渗透。

  例如,目前正在开展的“大飞机”专项研究中,知识产权研究工作已经在同步进行。原因很简单,我国要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业化大飞机,必将面临各种技术壁垒和专利屏障,必须在攻关立项、确定研发路线等过程中掌握专利文献利用情况;同时,也有助于自身采取最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和保护力度。

  加强现代服务业的知识产权工作,被不少专家看作上海知识产权“十二五”规划最鲜明的亮点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吕薇说,“知识产权工作不是孤立的,制订相关规划和目标,一定要结合上海特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上海转型发展的方向之一,也是知识产权工作有所作为的地方。”

  人才让知识产权“活起来”

  前不久,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在知识产权转移方面的成功经验,被写入了哈佛商学院的教学案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盛知华公司CEO纵刚坦言,他们能把一个看似“无用”的专利,以1400万元的高价许可给境外公司,还有额外销售提成,其背后的道理很简单: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形成了由“发明-评估-增值-申请专利-发展-许可转让”等步骤组成的专业化工作链。

  知识产权商业价值的充分挖掘,除了好的制度保障外,在其中运作的“人”最关键。因此,规划着重强调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建设,包括海外高端人才培养计划、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专利管理工程师培训等环节。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介绍,本市目前已有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三所高校设立知识产权学院,另有多所高校设有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十二五”期间,各院校将加强专业化、特色化建设,进一步吸引有潜力的理工科学生学习知识产权公共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