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世博后”创新为王

时间:2010-05-11 14:29:43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表现最丰富的就是低碳化路径。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宋春华说:“上海的低碳模式路径已经清晰可见。绿色技术的广泛应用,直接造就了低碳排放的绿色园区。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推出,是‘绿色行动’的一次集体亮相。”

  世博园中,低碳梦想已经照进现实。小到用牛奶利乐包压制成的椅子,大到承担园区内交通的超级电容车、建筑外立面采用的可回收再利用的纤维织物幕墙。一些“零碳”建筑则嫌“低碳”还不够低。

  世博的“低碳”理念,有望推动上海加快完成“低碳经济”布局。黄仁伟估算说,世博会各场馆都应用了相关的低碳技术,上海如果有20%的地区能够运用这些技术,低碳城市就建成了。

  今年4月,黄仁伟被邀请至上海市委举行的常委学习会,做《低碳经济与上海发展方式转型》的主题辅导报告。他的建议是搭建以上海为中心的碳交易市场平台,在上海建立低碳示范区,另外还要加快低碳立法。

  “对于上海而言,实现低碳经济最重要的就是低碳技术;而对于市民而言,践行低碳第一件事情就是垃圾分类。”黄仁伟说。

  沪上笑星周立波讲过一个段子:“有一次我路过浦东,看到一个标语上面写着,‘垃圾分类,从你我他做起’。”调侃之余,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出这座城市在提倡什么。

  王石在为世博会万科馆讲演时讲了另一个关于垃圾的故事:他在日本与一个大商会会长谈判时,发现对方不停地抠矿泉水瓶上的塑料薄膜,他很好奇礼节至上的日本人这样做的目的。日本人告诉他,这是在进行垃圾分类,瓶体、瓶盖、薄膜是用不同的材料做的,要把它们分开。最难处理的就是瓶子外面的薄膜,如果不抠下来直接把瓶扔掉,处理成本就会高很多。

  垃圾分类,一个很基础的低碳行为,正在上海这座未来的低碳之城被反复地强化记忆。

  不为竞争,为了创新

  科技是脑力上的创新,低碳是理念上的创新。通往未来之路,少不了“创新”这个驱动力。

  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吴建中说:“创新是世博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世博会的目的不是为了鼓励竞争,而是为了激励创新。”

  世博会曾不止一次遭遇原创之争。在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日本人给一家德国媒体写了一封信,批评德国在世博会上展出的产品很“垃圾”,要么是设计师随意模仿,要么是产品粗制滥造。这件“小事”引发了德国全民大讨论,文艺界、工商界都开始反思德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吴建中说,美国也曾是“山寨大国”。1853年纽约世博会最为典型地“拷贝”了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水晶宫”。那时,英国文学作品的盗版在美国遍地都是。狄更斯于1842年和1867年在美国巡访时,曾向美国国会呼吁保护英国作家的版权,但收效甚微。

  而在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上,美国人要求保护知识产权了。美国人甚至威胁说如果奥地利专利法中不利于外国发明保护的条款不予改变的话,美国要抵制这一届世博会。

  上海大学教授林少雄说:“世博会是人类想象力和创新力的一次集中呈现和检阅,这会给中国人一次强烈的震撼和激荡。这种理念上的‘刷新’比一物一技的收获更重要。”

上页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