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零售总额突破10万亿元 中国成最具增长潜力市场

时间:2009-09-24 13:47:00 来源:新浪

    建国6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市场体系建设也获得了飞跃发展。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城乡商品流通体系日臻健全完善,造就了一个购销两旺、物价稳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商品市场。

    一、市场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计划经济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仿效前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商品流通体制也是按照这种体制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政府主导、非自由流通、排斥市场机制的体制。1953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以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为起点,以建立庞大的国营商业体系为载体,流通体制开始走上20多年的计划收购、计划供给的道路。计划经济的流通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保障人民低水平的生活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改革起步阶段

    1978年到1984年为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起步阶段。国家逐步放开部分农产品(10.57,-0.02,-0.19%)市场,扩大农产品购销中的市场调节部分,日用工业品和生产资料的购销体制及价格体系也开始逐步放宽。同时,国家开始对原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扩权让利,改革国合商业的计划批发层次,提倡在企业内部实行经营责任制,允许和鼓励个人、集体等多种所有制发展,并打破了国合商业城乡分割的流通体制,扩大城乡间物资交流。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减少流通环节的“三多一少”体制初步形成。

    (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

    1985年到1991年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改革商业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推动“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下放一、二级站,国有零售商业企业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改、转、租、卖”、“两权分离”、“四放开”、股份制试点等改革,促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商业所有制格局。同时,改革批发行业计划性的倒扣作价,实行在批发牌价基础上顺加作价、协商作价、按批量作价,增强价格杠杆调节供求的作用。生产资料双轨制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阶段 
 
    1992年到2000年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阶段。零售业不断发展,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流通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造,发展连锁化经营,并加快鼓励非公有制商业的发展,逐步向外资开放商业领域,出现了百货商店、专业店、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便民店、仓储式销售等多种业态以及经销、代销、租赁等多种销售形式。逐步放开生活用品和服务业经营,取消了全部票证和计划供应,初步实现了由政府定价体制向市场价格体制的转轨,同时强化了重要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市场调控。

    (四)改革开放深化阶段

    2001年到2007年为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2003年组建商务部,打破了我国内外贸分割管理近50年的局面,增强政府对国内贸易领域的调控和监管能力。通过清理现有法规、设计法律框架和制定法规,构建了市场流通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促进流通监督管理法制化。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网络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对流通企业体制改革实行抓大放小,抓好国有流通企业的改组改制和做强做大。

    二、市场体系建设的卓著成就

    (一)流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愈发显现

    建国60年

上页 1 2 3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