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经济型酒店“断奶”遇荒年

时间:2009-02-21 01:07:00 来源:华夏时报

  经济的寒冬下,大家都捂紧口袋,企业不得不降低商务出差标准,那么,经济型酒店按理应该受益于经济衰退,但事实上,国内经济型酒店仍旧是“人冷灯稀”。

  “经济型酒店遇到的不是经营的冬天,而是资本的冬天。”资本市场的拮据让一度依靠投资实现扩张的经济型酒店被迫“断奶”,然而留给经济型酒店的是竞争加剧导致行业利润不断摊薄,企业投资回收预期又被迫推延。在国内经济型酒店业最为发达的上海,随着旅游市场、商务出差、会议活动及会展活动等客流的大幅下降,经济型酒店已经进入拐点。

  投资冲动

  “走别人的路,才能让别人无路可走”,从2007年开始,在规模效益的驱使下,锦江之星、如家、汉庭、格林莫泰、7天、速8等经济型酒店巨头则开始了疯狂的“跑马圈地”运动。截止到2008年底的一项粗略统计,仅上海地区的大小经济型酒店品牌就多达上百家。而作为上海经济型酒店的龙头——“锦江之星”已经在当地拥有65家店,数量稳居各品牌之首。作为第一个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如家”甚至放言,2012年之前要实现全国开店1000家的目标。

  就在这种冲动的扩张当中,有业界人士表示了担忧,各家经济型酒店只顾开店,重规模而忽视了连锁管理质量,结果是“萝卜快了不洗泥”。长期关注国内酒店业的企业战略和营销专家张道奎认为,盲目开店必然会抬升物业成本、降低单店赢利能力,进一步加重企业的资金压力。“如家”CEO孙坚之前也如实向媒体坦承,由于2007年经济型酒店的过度繁荣,使大家不断追风开店,2008年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各家均已感到疲惫不堪,压力重重,这种“一窝蜂”式的追风直接导致投资严重过热。

  与“如家”的观点不同,“锦江之星”执行经理、市场总监陈文哲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行业的投资过热是相对的,2007年时,“锦江之星”在北京只有11家店,而上海已经有55家,今年,经过2008年一年的扩张,北京增加到28家店,而上海也增长到65家。以这个数据对比来看,北京在奥运会前的发展是非常快的,上海相对北京来讲,可能相对过热。陈文哲同时认为,经济型酒店在国外占传统酒店的比例为60%-70%,而上海的比例估计应在20%-30%。“上海已经先于其他城市进入这个状态,虽然现在物业投资回报已经有很大下降,但市场还远未饱和。”

  利润摊薄

  经济型酒店的疯狂扩张最直接地拉高了上海的物业成本。一组统计数据从侧面反映出上海经济型酒店的投资过热现象:2008年,上海经济型酒店物业成本继续上升,相比2007年上升了约25%。“汉庭”首席运营官张拓面对《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也透露,“汉庭”在上海发展的最大困难便是物业成本的居高不下以及物业管理水平的低下,“找到一个好的物业实在太难了”。

  有统计显示,目前上海经济型酒店的利润率已经由2007年的53%下降到如今的不到20%。随着利润率的不断下降与各种成本支出的大幅提高,企业每开一家新店的现金压力都很大。“能用6年收回成本就不错了,资金回收太慢了,像我们这样的小品牌不知道能挺多久。”上海一家经济型连锁酒店负责人私下向记者诉说着他的担忧。

  面对亏损问题,“如家”公开表示,所谓亏损并不是经营的亏损,更多的是汇兑损失,在经营上,还是赢利的。对此,陈文哲则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金融危机造成经济型酒店集体入冬,但是这仅仅是资本的冬天,并不是生产经营的冬天。对于行业的亏损问题,陈文哲表示,一些中小品牌由于资源整合与品牌影响力比较小,可能在前两年的疯狂扩张中,他们按照品牌酒店的测算方法去投资,结果因失败导致亏损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品牌连锁酒店在一两个项目上决策失误也会产生亏损,比如大的品牌有上百家连锁酒店,即使是1%的失误也会影响到一两个店的亏损,这都是很正常的。”

上页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