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谢祖墀:内地创业板可以不走香港弯路

时间:2009-04-09 14:49:34 来源:《创业家》

  在2008年初的一些经济论坛上,曾经数次论及中国何时推出创业板、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但相关讨论很快沉寂下来。2008年底,金融海啸袭来,中国史无前例地推出了4万亿救市计划,三个月内五次降息,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证监会官员对“创业板推出”的态度也由“适时”悄然转变为“随时”。筹划了十年的“创业板”似乎又是呼之欲出。

  创业板是不是拯救资本市场的良药,我们会不会重蹈我国香港、韩国、日本创业板的覆辙?我认为,不妨先看看香港创业板在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遇到的挫折,这对大陆的决策者、创业家都应该有借鉴意义。

  1999年11月25日,香港交易所设立创业板,为有增长潜力的企业创造融资渠道,意图在鼓励创新、鼓励进取的同时也保持市场的活力。据我观察,当时香港创业板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企业资源不足。设立创业板需要有足够的企业备选,但香港本地的企业资源不足。此外,金融危机过后,香港有很多需要融资的企业,但是当时创业板对“科技”概念过分强调,使得很多企业上市之路颇为艰辛,不少企业甚至需要剥离业务,改换新名号,才有机会在创业板上市。

  第二,科网股独大,行业覆盖面过窄。当时,美国纳斯达克市场造就的科网神话正如日中天,香港的创业板也在这股热潮下追捧新兴科技企业。因为科技企业的强势,创业板出现了科网股独大的局面,之后互联网泡沫破灭,进而触发了创业板的大幅波动,创业板指数也从最高峰的上千点跌至不足300点。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受到重创,投资者对创业板信心殆尽,股民不愿持股进场,股票流通率下降,交易额屡创新低,更多原本有意上市的公司望而却步,陷入恶性循环。

  第三,上市监管过于宽松,高管频繁套现。香港创业板遇到的最严重挑战是,上市企业管理层频繁套现。企业上市,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通过成熟的退出机制,获取回报无可厚非,但对创业板上市企业管理层来说,如果上市不是为了公司更好的发展,只是为将手里的股份抛给散户,套现离场,这有些类似大陆上市企业的大小非减持。在市场持续低迷时,人们很容易将股票的持续下跌归因于此。这对于股本小、多为第三产业的创业板企业来说,成为众矢之的,对他们无异于一场灾难。即使对已颇为成熟的主板市场,2008年年底,香港的资本市场也同样经历了一场对管理层股票销售限制与反限制的争斗。因此,对创业板上市企业管理层股票禁售期时间长短的制定与监管,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纵观以上几点,内地创业板相比于香港,有很大优势。大陆有丰富的企业资源,除了IT通信类企业以外,高端制造业、新能源、材料行业都在蓬勃发展。内地企业覆盖面广,活力强,对资本的需求旺盛,这些都是内地创业板的先天优势和蓬勃发展的保障。当然,如何治理监管过于宽松和高管套现的问题亦是大陆创业板面临的重大挑战。

  不可否认,创业板推出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在我看来,其积极意义远大于不确定性。2008年,人民币汇率变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金融危机导致出口受挫,中小企业受到多重打击。要振兴中国经济,缺少不了这4300万户中小企业的复苏。他们是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经济组织,雇用最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如今寒冬已至,他们开始痛苦地转型,推出创业板能为他们提供融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压力。创业板是鼓励创业、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重要制度保证。

  另外,从长远来看,适时设立创业板也能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创业板、中小板和主板的设置可以吸引不同需求的企业。随着企业的成长,板块之间的有效联动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提高企业规范的公司治理水平。

  不过,创业板并不是拯救中小企业的灵丹妙药。无论创

上页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