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三位“三农”专家读解“一号文件”

时间:2010-03-16 16:54:43 来源:经济观察报

    在接受本报采访的三位“三农”专家中,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祥临指出,中央一号文件对缩小城乡差距的目标有待明确;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表示,更关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农村创业环境有恶化的趋势。 

    缩小城乡差距目标有待明确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目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难点是什么?

    徐祥临:我认为,目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难点还是在体制、政策乃至理论上,最关键的是理论上,过去的计划经济理论主张剥夺农业,不利于农民;现在所谓的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理论也不利于农民。目前的情况是,计划经济对农民的束缚还没有彻底解除,同时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机制已经广泛地发挥作用,所以,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比,农村和城市相比,农民和市民相比,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可以说农民、农业、农村受到前后夹击,腹背受敌。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说,农民、农业、农村受到前后夹击,腹背受敌?

    徐祥临:“三农”背后受到计划经济机制的冲击。1985年以后计划经济并没有彻底退出农村,比如户口、教育、卫生等方面。

    “三农”前面受到的冲击是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机制。在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中,农业、农村、农民相对处于不利地位。但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是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予以改变的。但我国经济学界存在严重的市场经济教条主义,认为在人均GDP几百美元到两三千美元的发展阶段上,贫富差距拉大是必然的,认为这是符合规律的。这种观点对于农业农村的发展是不利的,事实上也没有这个规律。此外,还有的经济学家宣称腐败有利于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宣称工业化必然靠剥夺农业和农民进行原始积累,把这些看成是经济发展必然的代价。

    经济观察报:如何才能扭转城乡收入差距?

    徐祥临:要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必须让“三农”更快地现代化。一方面大力破除计划经济对农民的束缚;另一方面要打破市场经济的教条主义。华西村为什么能够共同致富?其实华西村就是利用了市场机制好的方面。华西村是农村,吴仁宝是农民,现在是最了不起的农村最了不起的农民。假如,在政策上不允许华西村在村的范围内把农业用地变为非农用地,也就是说不准他们获得农村要素非农化后的要素报酬,或者非农产业发展获得的利益都归吴仁宝自己,不搞共同富裕,那么华西村就不是如今的华西村,吴仁宝就不是如今的吴仁宝。

    所以,华西村有两条经验可以总结:搞非农产业,是吴仁宝带领广大村民发展市场经济的结果;在分配上,遵循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所以华西村、吴仁宝其实是我们的一个标杆,我们国家把这种发展思路贯彻下去,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就能够解决。

    “新生代农民工”很耀眼

    经济观察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你认为,有什么深刻内涵?

    党国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有深层次的意义。在党的重要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中央强调,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还要稳妥,二者必须兼顾。“积极”这个字眼在这里使用,其意义不可小觑。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新经济战略已经形成。

    从一号文件提出的意见,国家将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城镇行政管理体制和改革财政制

上页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