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徐汇招商 >> 徐汇要闻 >> 正文内容

突破养老“围城”的徐汇实践

时间:2014-07-24 09:04:02 来源:中国上海

者的“头儿”。两位老伙计常常“里应外合”,处理了不少附近老人的突发状况。有人在家摔倒了,老唐先赶过去,队长则给120打电话、引导救护员进小区。若老人子女不在,日后去医院挂水、陪护,两人就全程接送,一手全包了。不过更多时候,两人处理的都是小事:前两年社区里更换数字电视,换了新遥控器老人不会使,机顶盒不会开,一天几十通电话,就靠他们挨家挨户去教。

  对这对黄金搭档来说,两人年轻时就是热心人,邻里间没少帮忙。如今的志愿者服务队,在他俩看来不过是把过去邻里间的互帮互助变成了一项正式的、有组织的工作。

  他们,与高龄老人之间,不是自上而下的“救助”。或许,还不够专业。但这种老伙伴一般相互帮忙、依靠的日子,似乎更有了滋味。

  真正实用的关心

  让低龄老人来关爱高龄老人,常有人非议:何不借助更专业的社工?这些低龄老人又有谁来关心?

  其实,这并非下策。

  去年夏季高温,杭州短短半月四起空巢老人死于家中,杭州实施“黄丝带”走访行动,借助社工高密度敲门走访。记者采访时,老人们对陌生年轻社工的登门,多是提防与告饶式的拒绝。

  专业社工与邻里互助的孰优孰劣,没人比天平路街道负责老年工作的余惠娣更有体会。这两年,她已记不清迎来送往了多少“专业”的社工团队。“年轻人来了,把饭送到家,寒暄两句,走了,莫说年龄隔着几十年,实在没话说,更有谁会24小时随叫随到呢?”

  更多的时候,社工会来社区给志愿者做培训,播放专业的科教片,“告诉我们,搀扶老人正确的姿势应该怎么样,喂饭应当怎么喂,很科学,但对解决老人生活里琐琐碎碎的实际问题,起了多大作用呢?很难说。”

  在余惠娣看来,目前林林总总的各类为老社工团体,最大的问题是“不接地气”,有了科学理论、专业知识,但却和老人的需求挂不起来。

  曾有社工组织来居委,希望帮助居委建立起专业、长效的志愿者服务机制,在前期调研时,需要每位志愿者填写一份表格,同时要求将每天的工作内容用表格记录。“那份表格,足足有几十页,事无巨细,能做下来的确好,但填一份表,这些年轻的老人们至少得花半个多小时,每天如此,没人愿意做。”

  现在居委里的志愿者工作记录,借鉴了一些专业的思路,日日有记录,月月有总结,季季有交流,年年有表彰,但表格的内容化作了简单的几项:购物、配药、看望、聊天……每天做完只要打勾。

  “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在这种帮助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因此受到欢迎。这两年,接待一拨又一拨赶来取经的人,也成为余惠娣工作中的重要一项。

  参加了数不清的经验分享会后,余惠娣也忍不住说了句实话:“说句真心话,我倒觉得嘉善小区的做法不一定适合无限制复制、推广。”

  嘉善小区作为里弄式老社区,仍处于过去典型的熟人社会,居民多数在此生活了数十年,流动性较低,老年人集中。换成高层林立、流动性强的新社区,邻里互不相熟,老唐又何以上门?

  天平路街道也做过因地制宜的转变。在街道内的一处老干部公寓,街道将每栋楼的门卫发展成志愿者。因为他们最清楚楼内每户老人的出入状况,借助记录,一旦发现独居老人隔日未见时,即登门确认或提供帮助。

  各种变通,只有一个原则,给予老人真正的关心与爱。

  私人定制服务

  养老问题的突出,势必带动养老产业的发展。

  2009年起,上海市养老开始试行社区公益项目招投标机制与公益创投活动。市民政局计划用5000万元福利彩票公益金,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使用范围,以招投标和创投的形式资助社区安老、济困、扶幼、助残等公益服务项目。其中,社区安老一直被列在首位。

  这其实是一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