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徐汇招商 >> 徐汇要闻 >> 正文内容

突破养老“围城”的徐汇实践

时间:2014-07-24 09:04:02 来源:中国上海

了。但隔三差五还是免不了上门问候几句。

  接下来,老唐还要去菜场,不是为买菜,而是为一个人。弄堂里生于1928年的朱珠凤,不大喜欢交际,虽然耳朵快聋了,腿脚却还灵便,至今自己天天准时上街买菜。老唐就趁机会,在小菜场等她。虽然每次说来说去也就那几句,但只要看见老太,老唐也就放了心。

  去罢菜场,老唐还要在街上找个人。90岁的谢家华,膝下无儿无女,一个人住在一幢小楼的二层,嘉善居委会多次想把她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但老人就是不喜欢。一来二去,老唐慢慢摸出了一套既让老人接受又能达到目的的办法。谢老太至今有着炒股的习惯,每天必去交易大厅看股票,老唐就在去营业部的路上等着她,通过路上看似不经意的寒暄来了解老人的需要:身体还好么?家里有什么要修的?

  整个上午,老唐的脚步没停过。日上三竿,他看了看手表,快到午饭时间,老唐又赶回到陈忠义的小屋。陈忠义的一日三餐都要老唐来帮忙热好。吃过午饭,老唐看看外面的天气不错,打算下午带陈忠义出去散散心。陈家楼下的杂物间里停着一辆轮椅,天气好的时候,老唐就用它推着陈忠义去附近的公园走走。

  多了个老伙伴

  老唐做过嘉善居委会的主任,没想退休后却过更忙碌和充实的生活。他现在的身份,是社区“晚晴关爱”志愿者中的一员。

  像老唐这样的志愿者,在嘉善小区有13位。而在整个天平路街道有454人,结对帮扶了772位高龄、孤寡老人。

  为了这,老唐甚至放弃了莘庄的新房,一个人住在老屋,“只是觉得这样的生活,更有意思”。

  嘉善居委的“晚晴关爱”,核心是以稍稍年轻的老人来照顾年纪大的老人,相互帮助,这也是上海第一批老人互助组织,如今已运行3年。2012年起,上海市政府开始倡导“老伙伴计划”,正是类似于“晚晴关爱”。

  作为上海中心老城区,徐汇区目前60岁以上户籍老人已达25.47万,占户籍总人数的27.77%,老龄化比率位于上海前列,由政府主导、重视为老服务规划布局、项目补贴、政策资助以及发展社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的徐汇区养老服务体系,应对建设也因此始终走在前列。央视也曾将此作为探索性的方向推出。

  徐汇区每年养老方面的投入约5000万元,全区35家养老机构,连续3年达标率100%,获优秀机构的有22家,占全市总数的三分之一。“从整体上说,徐汇区正在布局的是‘三横三纵两对角’的养老服务网,力求养老资金由粗放式向精细化投入改变。”区民政局副局长黄幽妮说,“力求实现的,是规范化、标准化、项目化式的发展。”

  以天平路街道为例,2.69平方公里内,时下流行的社区居家养老中心、老年日间服务中心街道早已具备,此外还设有4个老年人助餐点、一个助老服务社、一个特需服务社、一个民办公助敬老院,为社区内的老人提供完善的社区养老、日间托管、送餐助餐、理发、洗浴、助浴等服务。在天平路街道的嘉善居委,居委会里就设有老年人活动室、助浴室,居委中还常设一名专业助老员。

  上海一直贯彻着9073养老格局——为90%在家庭自我照顾的老人提供社会化支持的社区服务,为7%的老人提供政府福利政策支持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3%的老人提供机构养老。“7”与“3”中,大多数或是高龄、独居,或是经济收入低,是老人中的困难群体。从这一点考量,徐汇区的建设已尽可能贴近。但对老人们来说,似乎还是不够。

  大投入的硬件建设、专业化的体系框架,并不能填补个人情感的沟壑。养老,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一个个人,所谓颐养天年,并非只是吃饱穿暖那样简单。

  一个老唐,一个有人关心、有人聊天的晚年,繁复琐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似乎远比所有组织的关心都来得贴心。

  老唐在弄堂里的“黄金搭档”张志荣,是居委13名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