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徐汇招商 >> 徐汇要闻 >> 正文内容

来自上海徐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报告

时间:2008-02-22 10:51:35 来源:

2007年末,又一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将迎来验收。作为其中之一的上海徐汇区,交上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 1997年,在人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内涵区别的时候,徐汇区就已经开始了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探索之路。从一开始,徐汇区就深谙区域发展要以“不仅满足当代人生存发展的需求,还要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力不受侵害”为原则的道理,决心探索出资源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科技的日新月异为徐汇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过去5年,徐汇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区域经济、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社区建设都迈上了新台阶。但是,作为大都市的中心城区,徐汇区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土地资源紧张、环境建设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困扰。这些硬资源的约束,无疑成为徐汇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如何改善环境,让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这是一场眼前经济利益和长远社会效益的博弈。是开发商业楼宇还是寻求环保和资源效应?在激烈的纷争中,占地面积8公顷、坐落于繁华商圈内的徐家汇公园,在3年内建起来了。通过置换大型污染企业而建成的徐家汇公园,作为徐汇区城市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一笔,有着独特的意义。在徐家汇的“黄金宝地”,徐汇区政府选择了给老百姓留一片“家门口”的绿地。 以建设大型公共绿地为龙头的绿化生态建设,使徐汇区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据徐汇区区委副巡视员桂骥敏介绍,近年来,徐汇区绿化面积基本维持在每年增加50公顷左右,全区3000平方米以上景观绿地达73幅。而截至2006年底,徐汇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比2001年增加1.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增加了4.3个百分点。 如今,徐家汇公园的标志性建筑是原大中华橡胶厂的一根烟囱。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缩影,这根烟囱在公园建设中没有被拆除。在公园南侧,中国最早的唱片制作楼也保留了下来,这座现在被称为“小红楼”的花园洋房,曾是亚洲地区最早的录音基地之一,旧上海三四十年代不少明星就是从此地走红的。 具有千年历史的龙华寺、塔与古镇被保存和修缮,不再受竹笋般涌现的城市高楼和驶过的重型卡车马达轰鸣声所“惊扰”,与周边具有江南特色仿古建筑群、民俗庙会、烈士博物馆等龙华旅游城开发项目相映成趣,成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新途径。 “徐家汇”因徐光启而得名,每一处都承载了厚重的上海近代文明。像这样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是徐汇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徐汇区已建立起了以138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和两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为主体,包括大量历史优秀建筑在内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体系。据悉,2004—2006年徐汇区完成风貌区内保留历史建筑和优秀历史建筑修缮29.5万平方米。 不管是城区绿地建设,还是历史文化建筑的保留,都是在与红火的房地产业“争夺”着有限的土地资源。同样面临土地限制的还有科技园区的建设。城市改扩建,原先建在繁华的城区中心的针织厂等一批破旧的厂房迎来了房地产开发商的追捧,可是区委、区政府领导却另有盘算:适合中心城区发展,能够聚合创新要素的只有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科技的发展必然以一定的人文环境为基础。2577创意园、X2创意园就这样在废弃老厂房上施工改建,集聚了一批创意企业,让古老的工业文明有了新的文化底蕴。 徐汇区科委主任吕晓慧介绍说,鉴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徐汇区利用老厂房、旧资源的改造,辟出了“1+1+X”产业园区的布局和建设,形成了服务于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构架,服务于生命健康基础研究、临床医学产业的园区创新体系构架以及从整体上服务于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构架。至2006年底,徐汇区已建成3个科技园、6个创意园和5个孵化基地。 在土地及其他资源日趋紧张的现状下,徐汇区坚持“多条腿”走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扬长避短,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推进现代服务业由“先导”变为“主导”,不断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和集聚辐射效应。 目前,以高科技为特征的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和科技研发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已占现代服务业的78%。 以科技为支撑,规划为龙头,徐汇区坚持明确主要功能和产业定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除徐家汇公园外,还先后完成铁路南站蓄能中央空调系统、混合电能环保清洗车,龙华港水系污染综合整治,建筑科学院生态示范楼等工程。6年来,徐汇区始终以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全区各项工作中,先后滚动推进了4批共51个可持续发展优先项目。 徐汇的天更蓝,草更密,水更清,经济更发达,可持续发展理念,让徐汇和自然更加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