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青浦招商 >> 青浦要闻 >> 正文内容

一产新业态担纲增收主渠道

时间:2013-04-01 13:58:44 来源:

  近三年平均增幅达12.6%,2012年农村居民收入高达16300多元,比连续28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的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近两千元,上海青浦区的农民收入足以让“乡下人”惊羡。可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青浦农民收入在上海郊县排名中呈逐年下滑态势,2012年在上海9个市郊区县的排名中位列第7。域内近一半面积纳入太湖流域下游黄浦江上游重要水源地和生态保护区,工资性、财产性收入无法与高度工业化城镇化的闵行、嘉定等区比肩,转移性收入也没有明显的“青浦增幅”,青浦农民收入如何实现“翻一番”?
  在第四届青浦白鹤草莓节开幕期间,记者见缝插针,专门就此采访分管农业的副区长赵明,这个曾任嘉定区马陆镇镇长并成功打造了“马陆葡萄”产业的“三农”官员毫不掩饰他的观点:2300万都市人口对农产品和生态旅游的需求经久不衰,以一产为基础的农业新业态必将刺激农村居民的就业和农村大量闲置资产的保值增值。
  “将最甜美、最安全、最放心的农产品送上市民的餐桌,我们的一产才能走上集聚的道路,才能向二三产深化发展,才能把一产做成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承办本次草莓节的弘阳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春明动情之余,聊发心迹。
  弘阳农业目前是上海蔬菜生产知名企业,因“弘阳模式”经营5000多亩蔬菜基地而名声大噪。
  弘阳模式的核心是“两头包中间统”。所谓“两头包”,一是生产承包给专业种植户,二是销售实行包收,旺季实现行情价收购,淡季则是保护价收购,而“中间统”指的是统一生产管理。这个模式促发了白鹤镇蔬菜产业的集聚发展,为外地农民和本地农民的增收开辟了一条新渠道。
  外地来沪农民只要安心种,通过提高专业化水平从而提高生产力,收入颇丰,至今已聚集了近1000名专业种菜人员;而原来离家打零工的本地农民则多了一份便利和多了一份财产性收入,在家门口的农庄里上班每小时8元,旺季则高达12元13元,1000多名外来种植户需要就近租房,把原本无人问津的农房变成了香饽饽。
  外来人员张陈文说,2007年刚来杜村的时候,这里就是个普通冷清的村庄,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农资店、小饭馆都来了,15平方米左右的农民房租金要200多元,土地流转金也上涨到1400元一亩,产业集聚激活了农村的方方面面。
  作为从浙江磐安县到青浦来投资开发农业的农民,弘阳人要靠自身的力量快速实现蔬菜产业的集聚,显然勉为其难,记者发现,这背后是政府有力地推动和扶持。
  弘阳农庄在杜村共有设施菜地433亩,土地经村委会统一流转,基地设施全部由农委负责落实,而且享受谁种谁得益的各项扶持政策,包括青浦区财政鼓励土地流转拿出的每亩200元补贴。
  张陈文告诉记者,2008年扎根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做第一个基地时,压根就没想到今天的规模,农业产业的集聚相当困难,没有政府系统性的扶持,根本不行。
  记者通过青浦区农委副主任王根夫了解到,为了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推动产业集聚和主体培育,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众多扶持政策,涉及资金达5个多亿,特别是近一年来,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区财政投入1个多亿。
  有“把农业做成农民增收主渠道”的理念,并自觉付诸实践和探索,青浦区再次证明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老话。
  记者了解到,由于资源环境的格局不同,青浦被分成青西、青东两大块,青东的工业化城镇化相对发达,而青西地区因划入水源地和生态环保区,除了练塘茭白名闻全国以外,实在是个“一产只能种,二产不能动,三产空对空”的地区,而这样的格局,将因为青西郊野公园而改变。
  青西郊野公园是上海正在规划的21个郊野公园中首批5个之一,以青浦淀山湖为核心,约有22平方公里,40%为水域面积。青浦
上页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