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静安招商 >> 静安要闻 >> 正文内容

让艺术融入都市生活

时间:2014-11-04 09:43:32 来源:上海静安

  10月31日,首个世界城市日在上海举办。

  前不久,有多场公共艺术的盛会在上海举行:第三届“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第二届国际公共艺术评选会、全球规模最大的跨国公共艺术活动“奔牛艺术展”……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正通过优秀案例,向公众阐述其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公共艺术正用独特的方式,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城市的生活。而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开始认真思考公共文化空间的特殊意义。

  公共艺术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提问

  “看!有只狐狸!”

  一只用麦秸制成的狐狸蹲坐在硕大的红色集装箱上,注视着林立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街道。这是英国艺术家艾里克斯·林斯勒的雕塑作品《城市狐狸》。

  “不说再见,因为我们还会重逢。”

  小鹿与女孩的拥抱告别被深情地定格,演绎着一场人与自然诗意的别离。几乎每个在80后艺术家颜石林的这件铜雕前驻足的观众,都会轻声诵读出作品的名字。

  这两件作品,都陈列在静安雕塑公园。

  上海静安区,黄金地段寸土寸金。坐落于此的静安雕塑公园,低矮绿篱围出的公共绿地周边极不规整,像是从水泥森林中硬生生切出来的。低瀑、回廊、木椅和点缀其间的雕塑作品,给这片地区增添了些许文化气息。

  “城市雕塑,是让你用不一样的视角来看我们的城市。”策展人毛文采说。2014年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就以“城市”为主题。“我们想传递对‘城市家园’的理解,重新发现城市的文化内涵,体现公众对都市的认同意识。”

  “公共艺术本身不是单纯美化城市,它的创作不是被动式的,更多是对社会现象提出问题,认识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黄笃说,“思考与提问,是公共艺术之于城市的文化价值所在。”

  在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专家郑佳矢看来,这正是城市发展的进步,“从早期的纪念性雕塑、标志性雕塑,到今天注重文化阐述的公共艺术,这个变化令人欣喜。”

  “人们对公共艺术有逐步认识的过程。”静安区规划与土地管理局副局长蔡海骏说。在静安,大约有50%的雕塑作品是在社区里,且多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的复制,“你会看到罗马柱、巴洛克式的浮雕等等,一些开发商对艺术热情很高,但认识却很浅。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坚持引进国际知名艺术家雕塑作品,做开放式雕塑展的重要原因。”

  引进与交流,最终是为了创造出符合城市自身文化的公共艺术作品,给城市历史注入新的意义。“公共艺术家需要感觉城市的脉搏,是对当下城市生活的解说。”英国Ikon画廊总监乔纳森·沃特斯金说。

  “还记得淮海路上《打电话的少女》吗?”郑佳矢所说的这座雕塑,曾引发巨大轰动,它摆脱了以往英雄纪念碑式的城市雕塑模式——神情怡然的少女,裙角间飞扬着青春的灵动与活力,被人们称为“天使般的少女”。“重要的是,雕塑不再是高高在上俯视人间,而是与人平等对话。”

  公共艺术品质是城市文化软实力

  类似静安雕塑公园这样集中展示城市雕塑的地方,上海还有两处。一处是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另一处则是位于上海佘山附近的月湖雕塑公园。

  除了专业的公共艺术展示场所,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作品出现在上海绿地、街头、地铁。浦东世纪大道尽头的日晷,南京路上的民俗人物,外滩百年发电厂的烟囱,徐汇滨江老工业码头的吊塔,法国雕塑家阿曼的《飞跃的马》……“目前,上海大大小小的雕塑有3500多座,约有2000多座是2003年以后做的。”郑佳矢说。

  “公共艺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伴随着城市转型更新。”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风貌处处长王林说,“早在19世纪末,美国芝加哥就提出‘城市美化运动’,并落实于1909年芝加哥规划,以公共艺术为抓手的城市美化运动迅速发展

上页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