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招商引资 >> 招商资讯 >> 正文内容

上海自贸区跨境融资规模类别拓宽

时间:2015-02-13 14:40:21 来源:

    上海自贸区跨境融资规模类别拓宽利率仅为4.2%

    上海自贸区创新改革触角由经常项下到资本项下的延伸再进一步。

    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下称《实施细则》),全面放开本、外币跨境融资,取消境外融资前置审批改为事中事后监管,运用风险转换因子等新管理方式,充实自由贸易(FT)账户功能。

    此次《实施细则》的出台,促进试验区投融资便利化,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更重要的是,它成为推进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牵手全球低成本资金

    《实施细则》统一了本外币境外融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框架下的外债和资金流动性管理关系,并为探索后续资本项下可兑换的金融改革奠定基础。

    “此次《实施细则》在境外融资规模和类别上全面放开,由此前只针对自贸区内企业扩展至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上调了经济主体从境外融资的杠杆率,企业借款规模从资本的一倍扩大至两倍;在融资币种上,可自主选择人民币和外币到国际市场融资。”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张新在当天的政策发布会上总结道,细则全面实现了企业和金融机构对外资金通道的打开,企业资本账户可兑换已基本实现,下一步将拓展至个人。

    与此同时,《实施细则》改革境外融资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监管。值得注意的是,《实施细则》创造性地使用风险转换因子(包括期限风险转换因子、币种风险转换因子、类别风险转换因子)来引导经济主体的境外融资结构。这种新的管理方式,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使用人民币、中长期以及用于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不鼓励短期融资。此外,该细则将表外融资也纳入境外融资的管理范围。

    作为人民币创新业务的试验田之一,上海自贸区在过去的一年里迎来了跨境融资的新机遇,包括人民币境外借款、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跨境人民币集中支付等创新业务细则纷纷落地。

    2014年5月,自由贸易账户系统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共有13家中外资银行接入自由贸易账户系统,开立自由贸易账户一万多个;区内企业人民币境外借款累计发生120笔、金额197亿元,利率仅为4.2%,显著低于境内融资利率,大幅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经过此前一系列新业务尝试,区内FT贷款平均价格比境内低15%,可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中国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细则是在分账核算基础上对外债管理的重要尝试,拓宽企业和金融机构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此外,细则差异化地界定了本外币、长短期、表内外不同类别贷款的权重,通过权重管理可以更有效应对跨境资金流动带来的风险冲击。

    “按照既有的外债管理规定,外币和本币、短期和长期外债分别归属多个监管部门,分别都有各自监管制度,对于外债的额度设定、审批流程、额度使用都有不同管控要求,企业界普遍对此感到不便。”某中资企业代表在发布会上表示,细则首次赋予中外资企业平等的境外融资权利,融入资金规模可由企业根据自身资本实力、境外融资杠杆率和宏观审慎政策参数进行换算,通过各种风险转换因子,把不同性质、币种和不同期限的负债折算到一个限制额度下,区内企业可以自由决定融入本外币、短期长期贷款。在细则支持下,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营收支币种和期限结构合理安排境内外本外币融资结构,使财务安排最优化。

  &n

上页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