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招商引资 >> 业内视点 >> 正文内容

评论:土地制度市场化改革究竟有多重要

时间:2014-12-20 13:09:47 来源:经济观察

事。只要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城市职工与职业农场主,其所获得的养老水平会远高于一半亩地的保障水平。将来的趋势,农村就是中产阶层呆的地方,穷人在城市更容易生存。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靠城市化。今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超过一亩地的平均纯收入将会是常态,自然经济的保障观念可以休矣。

  近期有学者开始批评官方所确立的发展家庭农场的目标,以为中国“人多地少”,只能搞“小而精”的农业。这种错误的说法就等于说中国农业没有前途。在市场化条件下,精耕细作的农业仰赖廉价劳动力。如果廉价劳动力这个条件永远存在,那就意味着农民永远是低收入者。如此这般,我们折腾个什么劲!其实,所谓人多地少是相对的。荷兰比中国的人口密度大许多,并没有妨碍它发展家庭牧场。只要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准,农村就可以形成地多人少的格局,家庭农场就一定会发展起来。

  又有朋友说保持现行土地制度及小规模农业有利于保护中国文化,在我看来这是更大的笑话。城市就不能保持中国文化?农村所承载的中国文化难道不能由新型农场主体现,而非要七八亿人口留守农村才行?这简直就是拿传统文化绑架农民!

  小隐于野

  古人云: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借用这个话,想说明一个思考方法:大道理管小道理。夸张地说,这个道家思想本来就比儒家“礼失求诸野”高明一点。

  关于土地改革的趋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朋友拿农民的直觉感受做政策调整的依据,很不可取。如果以为引用了一句两句农民的话作为政策依据,就占据了政策研究的高地,更不可取。土地制度改革需要政治远见,需要权衡效率、平等与稳定几方面的利弊得失。现行土地制度在这几方面都弊大于利。限于篇幅,这里仅讨论土地制度改革对中国中长期发展的意义。

  从经济因素看,未来中国中长期稳定发展必须考虑环境、能源、劳动与土地这几种因素。

  环境是技术进步与土地制度的函数。如果排放技术不进步,中国经济现在就已经垮台;以后还要靠排放技术的改进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空间。空气、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几方面,至少后两者与产权有密切关系。经济学家在理论上对污染根源追到底,以为是交易成本问题,这个当然不错,但合理的产权制度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从多种因素综合评价看,能源不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中国人均能源消耗肯定还会大幅增加,这是经济增长的题中应有之义。未来要靠清洁能源技术的进步解决问题,目前已经有很多信息足以让我们乐观。

  劳动者的数量与质量也不是大问题。中国人对教育的热情不分阶层高下,政府理念也大体靠谱,加上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及历史文化的积淀,更让我们对劳动要素的支撑能力充满信心。劳动要素的自由流动政策已经在积极的城市化政策下奠定基础,未来还有望更加合理务实。

  土地要素是最大的问题,但问题不是来自土地的绝对数量,而是来自相关理念与体制。

  算一笔大帐。按世界比较先进的水平,如果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工矿区)每亩土地的GDP产出达到200万人民币,我国GDP产出可达到200万亿,是目前总量的3倍多!如果今后30年内城市建设用地扩大一倍,单位产出达到300万人民币,GDP总量将达到600万亿!那时,中国居民平均每个家庭的GDP将达到约40万元。把城市建设用地用地扩大到2亿亩不是什么问题。我国现有近150亿亩国土,其中近60亿亩适合人类居住。即使在60亿亩中划定30亿亩作为农业保护区(包括约10%的河流、道路村庄等),还有近30亿亩做其他用途,包括生态保护区用地等,这其中拿出2亿亩发展城市没有任何问题。总之,农用地保障与城市化用地保障完全可以做到并行不悖。

  大隐于市

  制约我国中长期发展的真正难题是土地制度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消费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