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招商引资 >> 政策速递 >> 正文内容

《2008年上海市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出炉

时间:2009-12-16 14:14:08 来源:中国上海

  点中“上海制造”软肋

  近日,有上海首份质量白皮书之称的《2008年上海市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新鲜出炉,这也是全国范围内首份由权威部门发布的针对区域产品质量综合情况的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上海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7.55,比上一年提高0.77,比全国平均高出6.56,排名仅低于江苏省位于全国第二位。这一结果表明“上海货”的质量在全国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但监管部门也指出,从综合情况看,“上海制造”仍有不少软肋,导致“上海货”在全国市场上已经不具备显著优势。

  曾几何时,“上海制造”、“上海货”堪称响当当的品牌,而如今为什么风光不再依旧?通过上海的首份质量白皮书,或许能窥得一二。

  合格率虽高,风险却不小

  相比“上海制造”的工业产品,老百姓吃的问题更加令人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上海的食品抽检合格率虽然比其他民生产品高,但风险始终不小。白皮书显示,质监部门在2008年共对上海生产和销售的59类2890批次食品开展质量监督抽查,2661批次合格,抽查合格率为92.1%。监管部门解释,从合格率看,上海的食品质量是稳步提高的,可是从生产这些食品的企业看,问题依旧不少。

  最重要的原因是,上海食品生产加工行业的总体质量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下。据了解,本市食品生产企业主要分布于糕点、肉及肉制品等行业,所产产品都是老百姓最常接触到的。目前,本市共有2125家企业获得3912张食品生产许可证,还保留了87家尚未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加工小作坊。在这些经营者中,中小企业占了绝大多数,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21.4%,而5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5.8%。其中,通过HACCP、ISO9000和GB/T22000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所占比重更是仅为10.7%、8.7%和1.6%。从这点看,提高上海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随着大量食品加工新资源、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新的食品不安全因素也在加剧。近年来,本市已连续开展了4轮污染物监测,共监测55项污染物指标共12066次,其中54项次监测指标不合格,项次合格率为99.6%,污染物监测的总体情况较好。但有关专家也指出,对于新工艺和污染物的监测和评估丝毫不能放松,限于技术手段,这些因素都可能引发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事故。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食品迫切需要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业内人士指出,有必要为上海的食品制造企业设置更高的门槛,鼓励大规模企业进一步发展,并逐步淘汰那些小规模的作坊式加工企业。同时,针对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不能仅局限于企业高层人员,尤其要注重对一线工作人员基本操作习惯的培养和监管,从生产一线起控制食品安全风险。而针对新资源、新技术和新工艺可能带来的风险,需要由监管部门、权威机构牵头进行安全性评估和预测性研究,并及时向生产企业发布预警信息和操作提示,防患于未然。

  增加量不低,品牌却不响

  影响“上海制造”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上海货”的品牌效应已大不如前。

  统计显示,2007年、2008年上海共有919个品牌申报“上海名牌”,比2005年、2006年的773个品牌申报量增加了19%,证明本地企业的品牌发展意识和能力正在增强。可是,不低的增加量背后却是相对较少的具有全国及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目前,上海名牌产品及企业的量和质,与上海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相符合。据了解,截至2008年底,上海拥有中国名牌85项,仅占全国名牌总量的4.3%,位于广东、浙江、山东、江苏、福建之后,居第6位,不足第一位广东省拥有的中国名牌数量(282项)的三分之一。而在国际

上页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