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闸北招商 >> 闸北要闻 >> 正文内容

“以小见大”老工业区的涅槃

时间:2012-03-06 10:50:58 来源:

2012年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成果展市北园展区体验轨道交通驾驶舱互动模拟演示系统

  2012年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成果展市北园展区体验轨道交通驾驶舱互动模拟演示系统

2010年8月6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莅临园区调研科技型中小企业
2010年8月6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莅临园区调研科技型中小企业
快速发展中的市北高新园区
快速发展中的市北高新园区
位于市北高新园区总部经济园内的上海晶澳太阳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位于市北高新园区总部经济园内的上海晶澳太阳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200多种热带植物的温室植物园和园
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200多种热带植物的温室植物园和园
诗情画意的莫奈湖
诗情画意的莫奈湖
  3.13平方公里,仅占上海市开发区土地总面积的0.4%作为上海市最小产业园之一的市北高新园区,创造了单位土地税收产出超过全市平均值4倍的好成绩。小体量大产出高科技低碳排,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传统老工业基地到上海市率先提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市北高新园区走出了一条我国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传统工业园转型升级的新路,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市北模式”已成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
  清风徐来,静谧的莫奈湖微漾秋波。谁能想象,2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烟囱林立浓烟滚滚的老工业区,承载着上海和田路地区污染企业“三废转移”的功能;而今,经过20年的发展,一个集聚了1700多家高端服务型企业的高新技术总部经济园“上海市云计算产业基地”已脱胎新生,上海市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以下简称“市北高新园区”)成为实现国家战略和提升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3.13平方公里,仅占上海市开发区土地总面积的0.4%作为上海市最小产业园之一的市北高新园区,创造了单位土地税收产出超过全市平均值4倍的好成绩。从小体量,散脏乱旧,发展到大产出高科技低碳排园林化生态化,已有20年历史的市北高新园区经历了老工业园区向高新园区的艰难转型。
  从传统制造业,到生产性服务业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20年春华秋实,20年硕果累累。触摸着“十二五”发展的脉搏,市北高新园区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如今的市北高新园区已是上海市经信委公布的《2011年上海市开发区综合评价》中的佼佼者,在全市小型园区综合发展指数排名中位居榜首,单位土地利润产出强度和单位土地税收产出强度均排列全市第二,以及全市开发区第三产业营业收入的第三名。
  一个小小的高新区,为何吸引到如此众多的总部落户?一个以制造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形态转型和功能转型”?从“黑烟囱”到“云园区”,市北高新园区如何实现华丽“转身”?
  老工业区的“涅槃”
  20年前,老旧的彭浦工业区内,滚滚浓烟在这里升腾不息,制造工厂喘着“隆隆”的粗气,一张张摄于那个时代的老照片清晰地记录着园区残垣断壁荒凉简陋的旧貌。
  1992年成立的闸北区市北工业新区(市北高新园区的前身)就诞生于这片土地上。“园区所在的闸北区,历史上是传统工业相对集中的地区,产业结构偏重偏黑。1992年始建时,定位为工业园的市北园区即承载着上海污染企业"三废转移"的功能。”作为“元老级”人物,上海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丁明年是园区成长变迁的开拓者和见证人。“彼时工人出入合金工厂居多的园区,常常"白衣上班灰衣下班"。”他回忆道。
  粗放的工业企业已明显不适合上海市区的发展定位。走马塘第一次“换马”,转型为都市型工业园。这一时期,园区引进了像印刷电子等低污染工业企业,延续了园区的生命力。
  然而,转型后不久,随着商务成本提高,都市型工业园区日益面临着边际效益逐年下降招商引资出现困难的严峻挑战。中心城区土地使用成本日益“金贵”,传统工业生产基地外迁,高污染排放企业需“腾笼换鸟”,简单加工型生产企业需提高技术和产品能级。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区,市北高新园区陷于传统低效的制造业困局,整整10年发展滞缓,步履艰难。淘汰传统高能耗低附加值产业,升级换代,成为市北园区第二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几年的发展让园区深切体会到产业调整是个进行式,要体现后发优势,就必须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及时根据新的产业动向长远规划。
  2003年起,市北高新园区学习汲取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的先进发展理念,围绕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率先在全市提出“市北工业园向2.5产业(二三产业结合)转型”的新概念,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开始了探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园区之路。
  从传统二产到2.5产业,其背后是产业转型的重要跨越。市北高新园区正是抓住其介于中央商务区和远离市中心的加工制造业园区之间的明显区位优势,开拓创新地提出重新打造集纳“2.5产业”,建设现代办公园区的大胆设想和初步方案,锲而不舍越挫越勇,园区一潭碧水以“莫奈”命名正是体现了市北人在奋斗中崛起的历史传承。
  当时,2.5产业园区三期已看不到传统厂房。取而代之的,是四星级酒店银行和餐饮等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在历经两次产业转型的“换马”之后,这里的企业属性已今非昔比。“以前这里都是工业企业,关起门来可以自成一统。而现在进入的大多介于二三产业之间,这些从事生产型服务的企业,需要更多的配套设施。”市北高新集团总经理周群说。
  在发展策略上,新园区坚持走“以优质资源吸引优质资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腾笼换鸟,成功地从原来的传统制造业业态转变为生产性服务业业态。就是这一年,园区经济保持平均30%的高速增长,其中,最高增长年份超过60%。新园区入住的1750家企业当中,制造业企业只占了11%左右,大部分企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已经转向生产型的服务业。
  打造2.5产业,需要用智慧和更高的成本来对土地进行规划,规划要贴近2.5产业从业人员的需求。当别人还在为转型会损失产值而犹豫时,园区方面已早早瞄准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步前行,开始了向“科技化国际化”新征程迈进的第三次战略转型。
  闸北区“南高中繁北产业”发展思路令市北高新园区在产业集聚上如虎添翼。随着云计算产业的兴起上海市云计算产业基地揭牌落户园区,已经建成的“数据港大厦”还将先行先试从“云端”随用随取的“云应用模式”等。市北高新园区通过支持云计算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研发,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企业服务“深”度,园区也将摇身变为“云计算园区”,成为全国亚太乃至全球的云计算技术与服务提供中心。
  “一次次淘汰传统高能耗低附加值产业,升级换代成高新技术服务业,三次转型也是三次发展理念的转变。”丁明年感叹。
  自2008年起,市北高新园区正式挥手作别了传统“工业园区”的标签,并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首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首批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园区自此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进入“调结构促发展”的收获期。
  从吸纳传统制造业的走马塘工业区,到全市率先集聚2.5产业的市北工业园区,再到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市北高新园区已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形态转型和功能转型,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它的转型与嬗变,正是上海这座城市发展路径变革的一个缩影。
  凝聚特色产业集群
  “我们不要去刻意违背市北的"小",要安于市北的"小",敢于新,善于专。”园区首席顾问刘庆从客观条件点出,市北高新园区3.13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和离市中心最近的地理位置是市北的“命”,因此刻意引进轻质化高端化的企业。
  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市北高新园区一点都不夸张。“小”中孕育着大智慧(601519,股吧),园区虽小,产业集聚度却很高。
  从当年的传统制造业为主,到目前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已成为这个“小”园区的五大“关键词”,汇聚了不少行业的领军企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发生了转变。
  结合闸北区“南高中繁北产业”的布局,加快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市北高新园区将目光专注于打造上海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基地,上海国产基础软件产业基地和上海云计算产业基地三大平台,将其做特做亮。“三辆马车”并驾齐驱,形成了产业联动发展,引领创新驱动的强大引擎。
  市北高新集团数据中心(IDC)产业,符合资源集合利用节能环保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的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战略要求,而建设符合云计算特点的数据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市北高新园区本身独有的优势:传统企业搬迁后遗留厂房的建筑承重强度高电力接入设施配备丰富和四大电信运营商的数据中心和光纤网络在市北园区内密度较高以及与其他中心城区相比相对较低的楼宇租赁成本的优势。
  如今,一支云计算领域中的专业技术团队与市北高新集团携手推动云计算产业在市北高新园区集聚性发展。由市北高新集团为资金支持,以这支团队为管理骨干,组建上海数据港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和运维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意向已经达成。
  上海市云计算产业基地揭牌一年有余,产业集聚的触角已渐伸入云计算及互联网深水区。68家云计算企业落户基地,带来了逾15亿元的注册资本,营业总收入突破20亿元。上海数据港公司,作为基地开发与运营的直接参与者,与微软戴尔Oracle等国际云计算厂商和服务商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公司的客户名册上,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腾讯,亚洲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中国电信,国内领先的电子支付平台付费通等均位列榜上。
  市北高新集团将先行先试从“云端”随用随取的“云应用模式”,并逐步扩大到园区内其他企业,共同体验“办公云”应用所带来的资源集约和成本节约。随着系列功能区拓展工作的全面铺开,市北高新园区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云园区”。
  化危机为机遇,市北高新园区大力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业,着力引进专为大型金融机构提供专业分包服务的类金融企业。仲利国际租赁思高方达大公信用评估等金融后台服务业企业成为了园区金融服务平台的有力支撑,涉及了保险代理金融衍生品交易数据服务风险投资与评估等诸多业务。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三大信用评估机构的信誉度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建立中国自主的信用评估体系和机构。市北高新园区独具慧眼地引进了中国本土的信用评级机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并举办了中日韩三国信用评估行业峰会,为市北金融后台服务业平台的延展树立了一个细分行业的标杆,形成了市北独有的特色。
  近年来,国产基础软件的发展形势已有所好转,一批企业有望崛起,市北高新园区及时抓住国家“核高基”扶植战略的契机,大力引进已经艰苦奋斗了10多年并有望获得突破性发展的一些国产基础软件企业。中标软件达梦软件东方通泰软件锐道软件采舟软件中教软件瑞函软件协讯软件等一批优质的基础软件企业陆续落户,市北的上海市国产基础软件园的雏形已经基本显现。
  用智慧引领创新驱动,以升级助推转型发展。如今,云计算云积木云服务云园区……这一系列前沿产业,正在集聚了上千家高端服务型企业的市北高新园区“生根开花”。2011年,市北高新园区上缴税收总额达30.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其中新引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200多家,全年园区内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超过80%。
  勇立潮头竞风流
  市北高新园区被纳入了“大张江”一区十二园。闸北区委副书记区长翁祖亮说,这意味着市北高新园区先行先试的空间更大了,更意味着闸北区的干部要拿出更大的魄力更多的智慧来创造能跟得上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
  服务体现智慧。“拼政策的结果容易同质化,拼服务的结果才能差异化”。市北高新园区的规模和政策和其他园区差距较大,差异化体现着小园区的大智慧。丁明年坦言:“市北高新园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风浪,在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前沿发展壮大。市北把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而最重要的服务就是帮助企业用活政策资源。”
  为了能保证园区的长远发展,市北从服务体系的搭建服务工作的深化入手,推出了产业信息人才党群孵化器融资服务外包等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服务平台。在服务机制方面,市北组建了客服总监大客户经理客户服务协调专员客户服务研发专员的对口服务体系,将服务内容和责任分解到每个员工身上,并对园区内税收大户和重点扶植企业,采取“高管对接”服务机制。
  真正的竞争力在于品牌,在于文化。一边搞科技,一边铸文化。丁明年表示,“团队精品卓越”的企业文化是园区品牌之“道”的源头所在。自2007年起,集团已获得了“市级文明单位”三连冠,去年更是被授予了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在党的建设上,提出了“让党员把身份亮出来,让周围群众看出来,把身边群众带出来”的“三个出来工作法”,以“引领保障服务”的姿态,提升着园区发展的软实力。
  “品牌是一个园区综合实力的象征,更是园区内企业文化的有效延伸和展现,”市北高新集团研究室副主任周学强说,“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统筹兼顾,重点突出,走符合上海特点市北特色的园区建设之路。”
  美国硅谷的品牌效应之广泛正是其作为高新区成功典范的有力注脚。日益成熟的“市北品牌”也已将发展的脚步跨越过城市的边界,走出闸北,走出上海,将“市北模式”移植到了江苏省南通市。
  通过“异地发展”“借船出海”,市北高新园区与江苏省南通市共建一个面积比现有园区大60%的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项目,堪称一个崭新的“大市北”,产业定位与现有园区一脉相承。预计5年至8年内,新园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就能实现营业收入超400亿元。市北高新控股90%,进行“品牌+管理+产业链”的“整发展链”输出。周群介绍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5年到8年,总投资将超过400亿元人民币,最终建成一个国际化生态型综合性的科技城及宜居创业商务城。”这将是市北高新园区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亦是市北高新管理和服务品牌的有力输出。
  面向未来的“生态化智能化”要求,市北高新园区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的理念,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产业引进做好了硬件基础。
  园区引入了国际专业认证机构对园区楼宇建筑进行“绿色认证”,建设中大量采用新材料与新产品,实践世博低碳技术。市北总部经济园内的楼宇外立面没有一台空调外机,也没有冷却塔。原来在整个总部经济园工程建设之初,就在部分楼宇地基下首创性地埋设了地源热泵,仅此就能在今后的能耗上降低30%。
  “十二五”期间,市北高新园区将借助国家发展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的热潮,围绕“智慧转型产业高端资源集约微碳零排”的总体定位,将市北高新园区建设成为全国首个“微碳零排”示范园区。
  国家“十二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为市北新一轮创新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市北成为上海首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首个云计算产业基地和首批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闸北区也陆续拿到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人力资源标准服务示范区国家贸易技术标准服务中心等项目,这些无疑为打开上升通道架设了“扶梯”。
  “十二五”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北高新园区将以上海“四个中心”和闸北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为契机,以“加快科技化步伐打造国际化园区”为主线,围绕“做强功能做深内涵做大产业”,一个生态化智能化,汇聚智慧的CBD将呈现世人面前,在新的征程中,“市北品牌”也必将被磨砺得更加闪亮,市北的转型发展之路将更为宽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