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浦东招商 >> 浦东要闻 >> 正文内容

“第三只眼”看浦东文化艺术节

时间:2014-11-26 11:07:08 来源:上海浦东

  又一次艺术的盛宴落幕,人们在回味浦东文化艺术节精彩瞬间的同时,也期盼着下一次的来临。对于已经满“4岁”的浦东文化艺术节,人们对它有何感受与期望?为此记者采访了多名参与过艺术节的业内外人士,听听他们的真知灼见。

  葛红兵(上海大学教授)

  我参加过不少上海市民间和政府的节庆活动,也为浦东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做过一些前期策划。我认为,浦东文化艺术节体现了“上天”和“入地”两大特点:“上天”是指高雅艺术进入民间,“入地”是指各种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浦东文化艺术节举办4年来,越来越丰满,各种亚文化元素很多,分成很多板块,体现了未来节庆类活动的发展方向。通过充分引进第三方机构,巧妙地将高雅文化、价值观渗透到市民中,找到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结合点。

  我建议,未来浦东文化艺术节不但要和公共文化相结合,并可以和产业更多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化的作用,满足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打造出代表全国、甚至世界水准的文化艺术节。

  宋竹君(上海正午文化艺术中心秘书长)

  浦东作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前沿阵地,文化上也应体现更高的层次和影响度。我建议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浦东文化艺术节的知名度,尤其更强化浦东文化艺术节的国际化、品牌化、本土化,对于有影响力的项目要不遗余力加大扶持的力度。并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精心设计符合受众需求的文化产品。比如,滨江艺术秀主要针对陆家嘴的近20万青年白领,这种文化浸润的效果也许不会立竿见影,但坚持下来,肯定会对人们的艺术修养、城市的文化生态等有影响。

  同时,我也建议,现在浦东文化艺术节的项目品种很多,可以进行更好地梳理、归类,主打一些有主题性的重点项目,使浦东文化艺术节更有冲击力,给人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陈宇(上海老科协艺术团艺术副总监)

  我所在的艺术团参加了多场浦东文化艺术节的演出,从我们现场演出的观众反馈来看,市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是很强烈的,尤其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歌舞表演、包括经典老歌等,往往引发台下观众强烈的共鸣。

  我建议浦东文化艺术节的宣传面还可以更广一些,让更多市民知晓这些丰富的活动内容,有机会参与进来。同时,一些演出场所的公益票数量还可以更多一些,让普通老百姓也有更多机会享受到“高贵不贵”的文化产品。

  黄剑(龙美术馆执行馆长)

  龙美术馆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一家私营美术馆,从成立次年开始,就参与了浦东文化艺术节,参与浦东文化艺术节是一种很好的吸引大众走入美术馆的渠道。

  在我看来,浦东文化艺术节定位于“艺术的盛宴,大众的节日”恰如其分。艺术不是孤芳自赏,应该吸引更多的受众走进艺术殿堂。我建议,可以通过浦东文化艺术节的平台,增加和区内其他展馆的互动,包括展品的交换、专家资源的共享,举办公共艺术活动、讲座等,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进艺术殿堂,提高老百姓的艺术素养。

  普通市民大家谈

  不少参与了浦东文化艺术节的市民也纷纷发表看法。在环球金融中心工作的白领小方说,过去下了班和朋友聚会都往浦西赶,现在浦东也有了不少好的选择,浦东文化艺术节的不少活动都很对年轻人的胃口,可以多听取年轻人的金点子,并让他们作为活动的主角参与进去。

  家住惠南的市民齐先生一家观看了送到“家门口”的芭蕾舞演出,“平时多数都是沪剧、大众化演出比较多,没想到高雅艺术也能这么贴近我们。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接触到高雅艺术,对他们一生都是件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