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招商引资 >> 产业要闻 >> 正文内容

沪医药产业“一喜一忧”如何改变

时间:2015-06-12 10:49:46 来源:

    打开最新一期的全国药品注册受理统计年表,会发现一喜一忧两组数据。喜的是,上海新药研发数量雄踞榜首,尤其是张江地区优势明显,食药监总局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研发,就有1个来自张江;忧的是,上海新药生产批件连续数年为零,在医药工业全国排名中下降至十名以外,与全国医药产值第一大省的差距达到近6倍。

    “墙内开花墙外香”,是上海医药产业成果转化率低的真实写照。如何让科学家既能在上海安心搞研发,又能享受产业化成果,走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出走的无奈

    上海医药产业有过辉煌的昨天,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上海医药一直是全国排头兵。

    然而,进入新世纪,上海医药工业排名逐年降低,目前已滑落至第14位。全国工业百强医药企业中上海仅有5家,而临近省份中江苏有12家,山东有14家,浙江有12家,远超申城。

    上海医药产业为何会急速下坠?技术成果流失严重,成果转化难,是最大“病因”。统计显示,近年来仅张江园区生物医药科研项目开发数就达到5117个,完成数达2824个。但上海2013年新药生产批文为零,仅有5个仿制药获得生产批文,仅占全国总数1.6%,在经济发达地区几乎垫底,反映出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只开花不结果”的尴尬处境。

    事实上,医药成果转化难是一个普遍问题。通常科学家或创业者在完成一项新药技术的开发后,将会面临如何生产、如何销售的困境。在我国要实现新药生产,就必须从研发机构转型为生产型企业,必须要有土地和符合医药生产标准的GMP工厂。大多数科学家面对成果转化的后续问题往往束手无策,资金、资源、经验、角色等客观问题成为无形的障碍,压抑着创新迸发。

    在上海、在张江,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上海的土地成本高昂且资源稀缺,这意味着在上海建设医药生产基地,成本高得惊人。据测算,每个GMP工厂的建设成本一般需要数亿元资金,而200亩工业用地通常只能建成几家药厂,土地利用率较低。浦东新区科委主任唐石青认为,各自建厂的传统产业化模式注定不适用于上海,张江乃至上海必须走一条属于自己的医药产业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大幅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留下的希望

    一边是土地成本的硬约束,一边是成果转化的急迫性,对上海新药研发人员来说,出走还是留下,是一个现实问题。

  好消息是,由民营资本和上海国资联合投资成立的上海天慈国际药业有限公司,正在张江地区尝试一种“A+W”的医药生产新模式,这让“留下”,成为更多可能。

    总投资达到24亿元人民币的天慈国际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总占地211亩,总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规划建设20栋厂房,80条GMP生产线。尽管基地尚在建设期间,但它提出的理念已备受关注。所谓“A+W”,“A”是指天慈国际将使用基地中8栋厂房和20条生产线,为自有的42个高端仿制药和4个一类新药进行产业化生产;“W”则代表“WePharma”,也就是“大家一起来造药”。天慈将拿出基地剩余的12栋厂房,60条生产线,邀请新药研发的科研人员和创业者入驻,让他们在家门口完成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上海天慈国际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函璞说,“A+W”是“柔性、开放、给予”的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基地最大的特点在于,科学家入驻基地后,只需一心一意做研发,其他“角色”都由基地帮助完成。比如,基地将提供公用系统服务,行政办公、统一仓储、生活配套等问题将一站式解决。基地还会是一个融资平台,为研发团队推出个性化金融服务。拥有4000人规模的专

上页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