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招商引资 >> 投资上海 >> 正文内容

商业银行解决借贷难 小微金融的“台州模式”

时间:2015-01-14 22:23:25 来源:解放日报

在台州几家商业银行看来,已是“大户”。记者看到台州银行截至2014年12月末的贷款户占比,10万元以下的超过35%,30万元以下的超过67%,100万元以下的更是超过九成。

  打好三张银行牌,替代了民间借贷

  放贷凭业务员主观判断,太随意了吧?三天放贷款,太草率了些吧?可这几家银行的多年来的不良贷款率,从未超过1%。

  这套“工作法”,有诸多不同的口诀,但精髓都在于灵活、靠谱。比如要求业务员对贷款户考察,“不看公司治理,看家庭治理”,正闹离婚?不贷!稀奇吧。又比如,业务员要看对方的电表、水表、海关报表,而且四处打探贷款人的“人品”和“技能”,赌博的、吸毒的、打老婆孩子的,坚决不贷!还有“道义贷款”、“亲情贷款”、“纯信用贷款”,听着不靠谱,实则有一整套原则和逻辑。

  这些工作法及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模式,在台州3家城市商业银行——台州银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基本是每位业务员必会的本领,也是在台州司空见惯的操作模式,已经探索实施了20多年,如今还复制到了长三角其他城市,还有江西、重庆等地。

  在吴志民看来,正是台州三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很好地替代了民间借贷——正规、利率也低,个体户、小商贩、小企业都能去贷款。

  吴志民说,早些年,台州人“跑路”、“逃废债”的事情,并非没有,比如1998年前后不少信用社资不抵债,发生过好几次严重的挤兑事件。他还举了玉环县的例子,当地民间借贷成风。台州银行支行进驻玉环后,当地很快就聚集了一拨人来银行闹事,千方百计地要把台州银行轰出玉环,闹得最凶的就是民间借贷公司的人——直接抢了他们的饭碗。当然结果是,台州银行扎下根来,后来玉环再没出现民间借贷风波。

  尤其近些年,“发展重质量、经济讲品质”,扎根之后是开花结果。

  讲品质,成了政府与市场的共鸣

  讲品质,是发展新阶段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台州人的新体会。

  1988年的路桥,只是台州地区黄岩县下辖一个镇——小商品市场厉害,鼎盛时情景,就是字面上的“摩肩接踵”,义乌人都要来考察学习。可金融业严重滞后,镇上只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小办事处,农村有信用社,可无一例外基本不向个体化放贷。老百姓需要钱,要么靠“钱庄”,要么靠“亲帮亲”,就是民间借贷和集资。路桥一条街逛下来,几十位摊贩谈下来,大家都极力点头说“需要银行”,但却“不抱希望”!问建议,都说你去找“王百万”牵头,他是当年路桥首富,号称上百万元财产。个体户也不愿意牵头:银行是国家办的,我们办了干啥?

  倒是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员陈小军,找来十几位股东,凑出10万元,开了家小小的金融服务社。

  童慧玲当年读职校,在服务社见习,她至今还记得去贴海报的情景——海报是大红纸,毛笔写大字:“银座金融服务社”,接着介绍自家的利率优惠,劲爆地写着“有奖储蓄”!一个人抱着一大卷纸,另一人提着一桶浆糊,贴海报时就听见人嘀咕:这种靠不住的,倒闭了怎么办!

  怎么和大银行竞争,只能靠服务!

  当时人民币最大面值十元,“一千块”就不得了!送过来的零碎钱,一块两块五块,整理好就是一小捆。有时候下班后为了盘账本,章慧玲和同事要干到凌晨一两点,实在累得不想回去,就干脆在库房守夜——深夜有人看到灯光,来敲门存款,照样开门迎客。服务社几位员工,有空就去小商品市场“扫街”,跟人拉家常,介绍业务;下班了关在服务社里练点钞、练珠算,实在累了就看墙上贴着的字——“我们追求高品质的服务!”

  1988年底,存款将近100万元,第一年盈利约5万元。

  大跌眼镜!当年可是谁都不看好的呀!吴志民当年在人民银行黄岩县支行工作,他记得“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