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招商引资 >> 投资上海 >> 正文内容

市科委尝试新的科研项目组织形式 企业为创新主体

时间:2013-08-12 09:24:55 来源:中国上海

  政府发布科研项目指南,企业申报课题、获得经费,这是许多人熟悉的科研项目组织形式。不过今年对于少数企业来说,这种节奏正在被打破。市科委日前与上海汽车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华谊集团等大企业签约,双方按照1:3的比例共同拿出经费,并由企业、而非政府扮演科研“出题人”和项目管理者的角色,决定研究方向和参与成员。

  这种项目管理方式的改革,意味着政府后退半步,企业接过“指挥棒”,符合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大趋势。但也有人担心,和全市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相比,这几家大企业本身已具有相对丰厚的创新资源和市场优势,再给予项目资金和支配权,会不会加剧不同企业之间的不公?

  一场关于创新效率、创新管理的讨论正在科技管理部门内展开。

  政府该不该支持大企业

  一直以来,有感于国内计划经济式的科研管理,不少人士呼吁,应向西方发达国家看齐,减少政府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干预。问题是,发达国家政府真的对创新完全“放任自流”吗?

  “这恐怕是片面的理解。”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戴晓波举例,韩国政府规定,销售额达到一定规模的制造型企业,必须设立研发机构,如果相关人力成本企业承担不起,政府适当给予资助。而在美国,无论是二战后的信息技术革命,还是现在正当红的“大数据”、“物联网”计划,“政府主导,大企业推进”的模式非常明显。

  其次,政府该优先支持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对此,复旦大学教授朱春奎认为,两者各有优势。大企业优势主要体现为:具有对资本、设备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投资能力;储存着大量的科学知识和复杂技术;具有较好的风险承担能力;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在国企数量多,资源集中的上海,这些优势更加明显,政府的投入产出效率相对较高。事实上,市科委在与大企业合作的同时,并没有减弱“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小巨人”等面向中小企业的项目支持力度。

  但是,一样支持大企业,不同的方法获得的效果可能截然不同。市科委秘书长马兴发说,过去由大企业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也不少,但因为“出题人”搭不准企业需求的脉搏,项目做完了,企业转化的积极性并不高。现在由大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提出科研需求,政府以资金和行业资源匹配,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创新效率,让企业真正做想做的事。

  大企业能否“接得住”

  接过“指挥棒”的几家大企业,也在经历着一场变革。

  上汽集团技术副总监李建岗感受最直接:“总有年轻工程师来问,今年咱们是不是‘集团作战’,一起申请科委的创新行动专项?”他解释,以前集团每年也会承担5—6个市科委专项,但主要由各下属子公司自行申报,多侧重局部细节,其方向与集团整体战略并非完全契合。而从集团层面来说,以前侧重具体产品的技术开发和市场销售;随着集团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的日益发展,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技术分析和研究,虽然未必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必须要做。

  与科委签约,等于给上汽集团的未来战略更多推动力。上汽集团和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梳理出三大领域:车联网与汽车电子、轻量化与整车集成,以及节能与新能源动力。很明显,这些领域不仅事关上汽集团的未来竞争力,对于行业发展也有重要价值。

  根据计划,在市科委与大企业1∶3的资金投入比例中,来自市科委的“1”,必须用于“带动社会其他研发力量”,换言之,政府资金不能被大企业拿去“内部消化”,而要用于产业链的培育和产学研合作的开展。以上汽集团的汽车轻量化研究为例,他们会联合宝钢、交大等一起参与。电气集团的智能机器人课题也类似,虽然未正式开展,已得到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的积极响应。

  项目执行效果谁来评估

  通过指挥棒的“转交”,发挥龙头企业的

上页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