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招商引资 >> 业内视点 >> 正文内容

交大教授发明“便携氧舱” 伤口痊愈“提速”

时间:2014-07-10 09:24:10 来源:上海热线

  伤口久治难愈是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也给外伤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上海交通大学燃料电池研究所曹广益教授、胡鸣若副教授所在团队开发了便携式微氧发生器,将解决这一问题。这款手机大小的“伤口治疗仪”24小时不间断地向创面提供95%以上的纯氧,能帮助伤口较快痊愈。记者今天从上海交大获悉,目前这项成果已开发出五代、四个系列的产品,获得12项专利,还取得药监部门的“市场准入”,并已在上海、江苏、广东和山西的多家医院开始使用。

  灵感源于意外

  5年前,交大燃料电池研究所与无锡一家企业合作开发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有一次实验中,一位工程师误操作燃料电池,导致电池中冒出了微量的连续气泡。胡鸣若并没有忽略这个“意外”,他通过测试分析确定这种微量的气泡是高纯氧,还通过反复实验发现新能源技术逆向使用后确实可产生微流量、可控的氧气。在每周例会中,胡鸣若和曹广益讨论了这个有趣的发现。基于交大广泛的学科交叉带来的丰富经验,两人想到高纯氧在很多方面可以用到,例如高压氧舱可以治疗烧伤等,“说不定这个微氧也能治疗伤口”。

  经过一番查证,他们发现现有氧疗设备(如高压氧舱)由于体积庞大、不能控制形成微流量氧气,在伤口治疗中“未尽其效”。于是,一个新的构想诞生了——是否可以开发一种便携式的微氧发生器,让患者伤口能够24小时连续氧疗?

  研发产业同步

  氧气的浓度、氧气输送的速度、如何保持长时间持续供应等是仪器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团队吸纳了浦南医院院长、神经外科刘卫东博士,与无锡企业工程师一同研发了核心的制氧组件。在与企业磨合过程中,研发团队不断改进,将实验室里成功的技术在设计改良阶段就加入实际批量生产等产业化考量因素。经过艰苦实验,合格的产品、配套的生产线逐步完成,伤口治疗仪的临床试验和申报工作也开始了。

  通过五代开发,面向市场推出的便携式治疗仪不过手机大小,可随身携带,能24小时不间断以每小时3毫升的流量向创面提供95%以上的纯氧,形成与伤口面积相同的“局部氧舱”,并可保持伤口湿润。通常高压氧舱体积大,且氧气含量不过21%,疗效有限,便携式伤口治疗仪克服了这些弱点。通过临床验证,治疗仪对慢性伤口有不错的疗效。今年3月,伤口治疗仪获得江苏省药监局的批件,拿到“市场准入证”。目前全国有10余医院在试用,价格未定,未来患者可凭处方购买或租赁仪器。

  目前“微氧医学”还是一个新概念,但团队对微氧伤口治疗的前景充满信心。团队接下来将为鼻窦炎、眼部炎症和水肿、外耳中耳炎症、阴道炎、窦道和瘘管、牛皮癣等更多疾病的治疗研发产品,并且希望未来能够在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