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招商引资 >> 产业要闻 >> 正文内容

中国肉牛产业危机山雨欲来

时间:2013-11-27 11:08:30 来源:中国证券报

以前一天能卖两千斤肉,现在一天最多卖四五百斤,”在北京市新发地冷冷清清的牛羊肉大厅里,从事牛肉批发生意的谢迈智无奈地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而且我们是回民,又不能改行去卖别的肉,所以只能熬下去。”

  牛肉价格如此上涨,整个产业链上却没有人赚到大钱,王济民对此解释道:“其实整个产业链的利润率没有多大的变化,但关键是量小了,无肉可卖,无牛可宰,无牛可养,所以赚得钱就少了,而在最上游的繁育环节,由于成本上升的原因,农户养母牛和小牛的效益也不高,相对于养猪或者外出打工,养牛的比较效益也不高,农户积极性不高,愈发弃养,于是进一步传导到下游环节。”

  补贴缺失 “城门”失守

  在牛肉价格不断攀升,肉牛存栏量逐年下降,肉牛产业日渐萎缩的危机背景下,中国肉牛产业的未来也让人有些悲观,“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肉牛产业仍然缺乏真正的政策扶持和补贴。”曹兵海表示。

  曹兵海介绍说,从产值上来说,四大畜禽产业的排名依次是生猪、肉牛、禽类、奶牛,但是,与生猪和奶牛产业的发展所获得的大量扶持和补贴政策相比,肉牛产业的发展缺乏关注,至今没有实质性的扶持和补贴政策出台。

  以生猪补贴政策为例,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中央财政据此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支持生猪生产。此后中央不断加大对生猪生产发展的扶持力度,并涉及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疫病防疫补贴、生猪良种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而且,为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和保障猪肉供给,国家还有相应的调控和收储政策。

  与之相比,肉牛产业的补贴政策少得可怜。翟桂玉告诉记者,“现在国家队肉牛产业的补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兴建牛场方面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大约有50万至60万元的补贴,二是冻精补贴,根据每个县的母牛存栏数量进行发放,每支吸管大约在5块钱左右。但是这样的补贴对当前肉牛产业的发展仍微不足道。”

  翟桂玉建议,根据国际通行的办法,可以对母牛展开补贴,同时结合冻精补贴,建立起肉牛的良种繁育体系,从基础上解决肉牛繁育问题。同时要加强对养牛的投入性补贴,建立起饲草饲料的供应体系,来降低养牛的硬成本,提高养牛的效益和积极性。

  今年9月2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经初步测算,规划期需要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7亿元。但王济民认为,《规划》更多的是扶持生产大县,而不是一个普惠性的政策,“而且17亿的投资相对目前的肉牛产业来说仍然杯水车薪。”曹兵海表示,“最近两三年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原先是没有规划,而现在规划有了,但是没有钱。”

  曹兵海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猪肉的消费比重已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90%多下降到现在的65%左右,其他肉类的消费比重却在不断增长。其中,牛肉的消费比重从不到5%提高到现在的15%,在这种形势下,补贴政策过度向生猪倾斜便显得不合时宜。“其实产业和产业之间也存在一个‘生态平衡’,它们是互相关联的,要想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哪一个产业都是要支持的,如果过分支持一种产业,当它大规模扩张的时候就可能反过来侵害其他产业的发展。”

  尤其令曹兵海痛心的是,在大专院校中,科研课题和研究经费也大量向生猪和奶牛倾斜,以至于很多研究肉牛的老师和研究员都转行去了生猪和奶牛研究,肉牛研究人才大量流失,“现在好多人都不搞肉牛研究了,技术也推广不下去,肉牛产业的发展将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在此背景下,进口牛肉,特别是走私牛肉正趁虚而入,并逐步占领国内市场,国内肉牛产业将受到进一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