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招商引资 >> 招商资讯 >> 正文内容

异地共建产业合作区 上海加快“对内走出去”

时间:2011-09-28 09:35:26 来源:新华社

  对内开放,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在内在升级动力的驱动下,上海企业“对内走出去”的步子正在加快。据上海市合作交流办最新调研结果显示,异地共建产业合作区,已成为上海转型发展的一大渠道;其主要“目标区域”,首选长三角和泛长三角地区。

  据初步统计,上海在市外已建立20多个异地工业园和开发区分区,其中落址江苏的最多,有11个;其次是浙江和安徽。在“走出去”的主体中,有的是园区,有的是区县,有的是企业集团。此间区域合作的研究专家认为,对内走出去,将是区域经济深化发展的一个新亮点。特别是制造产业,正面临产业链重整、布局重组的关键时期,“异地共建合作平台”是一个有效的调整共赢途径,超出了简单的产业转移的范畴。

  “联动”类型丰富多样

  上海市合作交流办区域合作处相关人士对记者说,异地共建产业平台,“绝不是简单地把不适合一地发展的企业搬到另一地”,而是从“整体产业链的互动”层面实施的产业优化。这就决定了“联动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是由内在的经济运行规律决定的。

  据初步分析,上海以长三角区域为核心所展开的“对内走出去”进程,在联动方式上至少有3个不同的类型:一是上海市属企业或地处上海的央企,与外地开发区共建园区。有代表性的是,宝钢与海门合作建设宝钢产业园;上海纺织集团与盐城大丰市合作建设纺织产业园;华谊集团在安徽无为县建设煤化工项目,5平方公里的厂区,带动周边产业的开发。二是上海的开发区与外地开发区共建园区,探索得较早的是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与嘉兴合作建设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三是上海区县政府在市外合作建设园区,较为成功的是上海杨浦区,在盐城合作建设开发区。

  在相关的专题报告中,记者了解到,异地联合兴办产业合作区,已成为上海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途径之一,同时也与国家对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指导意见“一脉相承”。在长三角区域发展的目标中,有一条就是“积极探索互利共赢的财政政策,有序推动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其背后的内涵,是进一步推动区域体制的创新和区域城市化的优化发展,并对土地的集约利用起到应有的作用。

  异地“联动”一举三得

  细细分析,产业的异地联动,有一举三得的功效:既能破解“一线城市”的土地等资源瓶颈,也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更能形成区域一体化的互动结构。

  上海市合作交流办沈健等专家表示,上海“对内走出去”首选苏北、浙西等长三角“后发”地带,关键就在于这些地区土地、人力和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成本相对较低,交通等条件已大为改善,更有长期区域一体化整合的“背后推力”。

  相关专家列举了上海杨浦区“一个园区两个基地”的联动实例。处于上海中心城区的杨浦区,总共60平方公里的面积,难以满足大量企业新建或扩建生产基地的需要。2年前,杨浦区在江苏大丰和海安联建“上海杨浦工业园”,总投资额近35亿元。由这个异地共建渠道,上海杨浦区的产业布局,将形成总部及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外地的“总部经济、异地生产、统一经营”的一园两基地格局。

  据介绍,杨浦这个合作园区的建设,由两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园区管委会负责,一个基地主要承接中型制造企业,一个基地承接小型生产性企业。园区前5年产生的地方税收,全部用于园区建设,后按比例分成。相关专家说,在这个平台上,产业的“结构安排”、企业的“布局安排”、政府的“制度安排”,都各得其所,其前景可以期待。

  把握产业的“内在节奏”

  上海异地共建产业合作区的做法,有一个根本点紧紧抓住不放,就是以产业的内在需求和节奏为主导。政府部门可以搭建相关的“对内走出去”的区域服务平台,起到引导

上页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