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招商引资 >> 业内视点 >> 正文内容

张延邱牧远: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看特点

时间:2015-03-15 16:52:42 来源:新浪财经

  在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再贷款、利率政策、以及汇率政策。由于中国利率水平尚未完全市场化,且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缺陷,向西方国家一样仅仅通过控制基准利率来准确调控市场利率是很难实现的,所以这些货币政策工具既包括对于基础货币的控制工具,也包括对基准利率的控制工具。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1983年国务院在《关于中国人民银行[微博]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中提出,专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要按一定比例存入中国人民银行[微博],中国人民银行[微博]于1998年3月改革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合并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存款账户。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统一缴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到8%。2004年4月25日,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预期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对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实行相对较高的存款准备金要求,建立起正向激励与约束机制。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6.2595, -0.0029, -0.05%)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公开市场业务开始于1996年4月,后因流动性问题,暂停公开市场业务。1998年5月恢复公开市场业务。1999年以来开市场业务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1年开始,现券交易和回购交易共同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成为央行[微博]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已贴现的、所有的未到期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以提前获得资金的行为。中国的再贴现业务从1981年开始试办,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调控机制逐步完善。作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利率的变化已成为货币政策导向的重要信号。

  再贷款是中国人民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最重要,最有效的一种间接调控手段之一。中央银行贷款投放的是基础货币,具有信贷倍数扩张能力,因此,中央银行再贷款的增加或减少,直接影响着专业银行的放贷能力。

  利率政策是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利率工具主要有:调解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利率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方式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从开始的行政命令的直接调控,转变到使用货币政策工具的间接调控。

  (1)行政手段的直接调控(1979-1997)

  革开放初期由于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因此依靠市场的间接调节也就无从谈起,这个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是行政命令,通过制定指令性计划、下达行政命令来实现政府的货币政策,通过对指标、贷款规模和现金发行量的控制来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这个阶段货币政策带有浓厚计划经济的影子。货币政策的主要方法是: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压缩信贷规模和货币投放,当经济萧条时,扩大信贷规模和货币投放。这种调控方式完全是直接对于信贷和货币投放的控制。

  (2)货币政策工具的间接调控(1998至今)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扩大,直接融资在市场

上页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