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上海临港欲破空城难题:三年投千亿松绑户籍

时间:2013-06-07 10:18:22 来源:

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高效联动的“智造城”,基本建成宜业宜居、产城融合的滨海新城。产城融合才被提上高度。

    至2012年底,临港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0亿元,形成了新能源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工程机械、民用航空配套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6+1”产业格局,引进了如中船集团、上海汽车、上海电气和西门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产业区形成了,但是生活服务配套却缺乏,加上远离中心市区,临港新城成了海边的孤岛。留住了企业,却留不住人,尴尬的现实折射出产城融合之困。

    在上海电气临港基地,每天有50辆员工班车,接送2000人上下班出行。由于到市区路途遥远,下午4点10分员工就开始下班。为这50辆大巴,工厂每年要支付2000余万元的出行成本。

    目前,临港产业区已聚集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3.5万余名。但由于生活配套设施跟不上,绝大多数人都如“候鸟”般在市区与临港之间奔波。

    规划亦表示,临港地区开发建设面临着人气不足、产城融合程度不够、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等挑战和瓶颈。

    对此,上海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党组书记、浦东新区副区长朱嘉骏坦言,解决产城融合问题,临港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临港远离上海市中心城区;二是临港在滩涂上造城,没有老城区做依托;三是区域面积达315平方公里,大区域开发,配套设施投资巨大,不可能一蹴而就。
   
    政策倾斜导入80万人口

    工作和居住都在临港地区的,可在居住证制度中专项加分。

    按照规划目标,到2020年临港新城常住人口达到80万左右。这意味着在未来7年,临港新城将大幅度实施人口导入。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郁鸿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郊区新城发展不力的原因在于级别不够,还是按照城镇的体系建设,没有按照城市的体系建设。“为什么中心城区发展很快,郊区发展很慢,人口不愿意出去?是因为现在郊区的服务水平和就业结构还没有达到卫星城的能力。人口转出去是要有就业的。现在郊区都搞制造业,但是中心城区的人擅长的是服务业。”

    他建议要把新城当成城市来发展,所有的基础设施都按大城市来配置。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中有一个新的提法,将临港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正体现了上述思路。

    为了吸引人才到临港落户,在规划出台之前,上海市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临港地区的特别政策,包括《关于在临港地区建立特别机制和实行特殊政策的意见》和临港30条实施政策。

    比如,对户籍松绑,在人才落户上做出重大突破。“临港30条”规定,临港地区企业、重点机构引进的紧缺急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可直接落户。对于工作和居住都在临港地区的,可在居住证制度中专项加分。目前,在上海申办常住户口,一般需要持居住证7年,专项加分后,转户口的年限可相应缩短。

    “临港离市中心较远,过去员工早晚上下班像潮汐一样,势必制约临港的发展;现在临港要产城融合,把在临港创业、工作的人留在临港。这次就推出了人才居住证加分政策、公共租赁房、‘双定双限房’。概括而言,我们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产城融合、人才集聚、服务配套上,这四方面政策在‘30条’里都有体现。”朱嘉骏告诉记者。

    朱嘉骏透露,临港未来3年将争取实现100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

上页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