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战略新起点:"十二五"时期上海的历史方位

时间:2010-07-12 16:20:39 来源:文汇报

  上海已经具备了作为全球城市崛起的潜在基础及条件。上海走向全球城市,是一次重大的蜕变重生,是一个非线性的发展轨迹转换。尽管城市发展有其路径依赖,但上海要走向全球城市,必须摆脱原有的发展轨迹,实现城市全面转型,犹如上海当初从单一功能工商业城市转向多功能经济中心城市那样。

  上海“十二五”规划需要有一个新的历史方位的判断按照以往的惯例,每一个五年规划都要确定一个阶段性目标。为此,我们首先要对当地发展阶段水平及其特点、面临的发展环境条件等作出科学研判,然后才能提出一个符合实际且具有前瞻性的阶段性目标。上海“十二五”规划的研究与制定,同样也不例外。我们的研究表明,与以往五年规划研究与制定有所不同,上海“十二五”规划更需要有一个大时间跨度(不限于五年)的历史方位的判断与阐述。这并不是“十二五”规划本身有什么特殊性质和要求,而是上海将以“十二五”为标志进入一个历史性重大转折的发展阶段。这不管是对“十二五”上海发展阶段水平及其特征、环境条件的基本判断,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总体思路的选择确定,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需要我们在规划中予以特别关注和体现。

  当我们在研判上海目前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各种问题时,需要对这座城市的发展机理及其轨迹有一个透彻的洞察和理性思考:它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留下了什么样的历史足迹?如今它处于何种历史方位,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未来它又将走向何处,需要迈出什么样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步伐?根据我们的研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在过去60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两大历史足迹,而在未来30年中又将留下新的历史足迹。在这90年的时间序列中,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将清晰呈现三个重大历史阶段:建国后30年,上海成为一个典型的工商业城市;改革开放后30年,上海转向经济中心城市;未来30年,上海将走向全球城市。

  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曾是远东地区最大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经济中心。但在建国后30年,上海却走上了工商业城市之路。这种城市发展逻辑断裂性的转折,是由当时特定历史背景条件所塑造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战略遏制与经济封锁的条件下,中国对外贸易、国际资金融通、先进技术交流等方面都无法广泛展开,上海在近代所形成的对外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东西文化交流中心的功能都不可能再现。与此同时,国内亟待复兴,在中央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经济发展方针指导下,上海作为当时全国工业基础最好、设备最优、生产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高、产品质量最好的城市,重点发展工业及形成全国制造业生产基地,无疑是当时国家战略的体现和要求,也是发挥传统优势、挖掘潜力、实现“投入最少、速度最快、效益最高”的明智选择。而随后实行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更是强化了上海制造业生产中心的功能,使上海成为一座较典型的单一功能的工商业城市(以工业为主、商业为辅的城市)。

  其主要特点是:(1)形成了具有门类齐全的产业配套功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其中重工业发展又比轻工业更为突出。(2)形成了高密度的财富创造,以全国1/1500的土地,1/100的人口,提供了全国1/6的财政收入。(3)在短缺经济的状态下,提供了大量日用工业品,其中不少是享誉全国的名牌产品,并形成了基于计划渠道的产品批发中心。

  (4)通过产品调拨,以及提供人员、设备甚至整建制企业的输出方式辐射外地。(5)在城市发展中,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居民住宅、绿化环境等方面建设严重滞后。

  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上海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不断冲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禁锢与束缚,极大解放了生产力,

上页 1 2 3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