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 | 招商引资 | 厂房频道 | 综合财经 | 创业论坛 |
上海招商网财经专题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专题 -- 总部经济将推动新一轮城市经济发展 -- 正文内容
高洪深:总部经济的经济学辨析

1、引言

目前 , 在亚洲地区 ,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是两个致力于发展总部经济 , 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度的中心城市。新加坡大约 6 000 家外国公司中 , 有 3 600 家跨国公司以区域总部形式在新加坡开展业务 , 有 210 家获得了新加坡经济发展委员会颁发的“区域总部地位”证书 , 其中 30 % 的企业属于“财富 500 强”。而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的外资公司已达 966 家 , 开设地区办事处的外资公司 2 241 家。在中国大陆 , 截止到 2004 底 , 被商务部认定的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跨国公司的达到 24 家 , 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数量达到 41 家。经商务部批准 , 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投资性公司有 220 多家 , 其中 120 家位居世界 500 强行列。部分规模较大的投资性公司正计划向地区总部过渡。总之 , 现今总部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 , 确实为各地区和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 显著地提升了他们的竞争能力。因此 , 总部经济成为社会各界谈论的一个热点经济学话题。但是 , 什么是总部经济 ? 总部经济的功能是什么 ? 总部经济的理论解释又如何 ? 这些问题需要经济学家做出科学的解释。为此 , 本文试图从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总部经济的功能及其经济学解释三个方面回答上述问题。

2  概念与内涵

总部经济是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理论概念 , 但是 ,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共识的定义。我们这里也不去追求总部经济的严格定义 , 因为这是很困难的 , 意义也是不大的。

首先对总部经济作较宽泛的界定 , 先讨论总部经济的外延 , 然后论述它的内涵 , 最后自然就会抽象概括出一个清晰的概念。

总部经济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 它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和战略转移 , 也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产物。

有关总部经济的定义 , 最早出现在蔡来兴主编的《上海 : 创建新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一书中 : “迈向 21 世纪的上海将成为一大批全国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总部及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汇集地 , 并通过这些企业建立指挥决策系统 , 发挥投资决策和产业配置、生产组织功能” [1 ] 。尽管这样的表述还不深刻 , 也不全面 , 但这的确可以算是国内学者对总部经济最早的探讨了。

总部经济的系统研究和讨论是进入 21 世纪近几年的事情。下面介绍一下对总部经济颇有研究的两位学者对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的描述。

一是赵弘在《论北京发展总部经济》一文中提出的“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 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人驻 , 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 企业总部集群布局 , 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 , 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称”。作者还就此作了进一步解释 : “总部集中的区域一般具有区位优势 , 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向该区域流动 , 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地位获取更高的利润回报 , 不但能够补偿其较高的费用成本 , 而且能够提升本区域的产业水平 , 扩大本地区的经济总量 , 提高区域竞争能力。”

二是林文俏在《发展总部经济阔步走向国际》一文中 , 也给出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的描述 : “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 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人驻 , 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 , 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 , 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 而且认为 : “总部经济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其经济效益的集聚性、扩延性、示范性、辐射性、吸引性。”

从以上两位学者提出的两种总部经济定义来看 , 大同小异 , 本质是相同的 , 它们的核心内容就是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而且发展总部经济的中心城市首先要搭好一个平台 , 吸引跨国公司和外部大型企业集团总部人驻 , 然后通过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来享受总部经济带来的效应 , 比如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和消费带动效应。

为了全面、系统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总部经济 , 在对总部经济概念与内涵进行描述时 , 还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 并对某些抽象和概括做进一步的阐述 :

(1) 发展总部经济实现中心城市功能转换的界定。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 , 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 , 实际上是要把中心城市的功能由原来的生产转换到管理和服务上来 , 即由原来的生产型城市转化为对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实施管理和服务的功能型城市。这就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和战略转移。

(2) 对总部的形式应作一定程度的界定。显然 , 国内的中心城市 , 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在国内属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都市 , 尽管如此 , 要想把外国跨国公司或国内其他城市的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吸引入驻到本市有相当大的难度。而一旦无法做到则很容易使发展总部经济的想法变成一种空洞的口号 , 难于实现并最终流于形式。北京和上海在出台设立地区总部经济的政策规定时 , 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3) 在定义总部经济的时候 , 不能过于强调主观的愿望而不尊重客观的经济规律 , 如“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 , 应该这样表述 : 中心城市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 , 由于中心城市的费用成本的提高 , 一些传统产业必将为寻求更低的生产成本而外迁 , 从而带动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些都是市场作用的结果 , 政府的政策只有引导性的作用。

(4) 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 , 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 , 形成总部的集群布局 , 在优化提升本市的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同时 , 通过向周边地区、全国乃至跨国界的地区实施经济管理、决策和服务等职能来促进本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5) 总部经济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它截取了产业链的高端 , 以办公、研发、商务作为具体的功能形态 , 具有明显的内聚功能与扩散功能。总部经济藉由一系列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 , 来带动区域经济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 并进而成为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引擎的经济形态。显然 , 通过上述对总部经济具体的描述和较宽泛的界定 , 中心城市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有了更实际的可操作性。而且 , 吸引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外埠大型企业集团入驻形成“总部” , 他们侧重于管理、决策和控制等方面职能 , 同中心城市侧重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向是一致的。总部经济发展迅速的中心城市下一步的目标可以是多元化的地区经济中心、全国经济中心或国际经济中心。这样 , 中心城市就可以按照不同的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3、总部经济的“经济效应”和特征描述

通过总部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效应和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 来描述总部经济的功能。总部经济不但对中心城市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 而且对城市的空间规划、政策体系、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总部经济至少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以下“经济效应” :

(1) 税收贡献效应。包括企业税收贡献和总部高级白领个人所得税贡献 , 还有新增的产业链企业的税收贡献。另外 , 理解总部经济税收贡献 , 还要从传统追求企业百分之百的税收在当地上缴 , 转变为对于城区内 CBD 范围内单位面积的税收产出。因为总部与基地的分离 , 税收分流一部分是必然的 , 但城区同样的面积通过建造商务写字楼可以容纳几十倍原有数量的企业 , 这样 , 就大大增加了单位面积的税收产出。

(2) 产业乘数效应。制造业总部的聚集 , 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 包括信息采集加工、企业咨询、金融保险、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等

(3) 消费带动效应。包括总部商务活动、研发活动消费和总部高级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 , 如住宅、交通、子女教育、健身、购物、文化设施和娱乐等。

(4) 就业乘数效应。这是“产业乘数效应”的必然结果。总部经济首先提供高知识群体就业岗位 , 同时带动一般性服务业岗位的增加。

(5) 社会资本效应。也可以称为社会效应。大批国内外企业总部入驻 , 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 , 促进城市政府提高服务质量 , 改善商务环境 ,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 , 推进多元文化融合与互动 , 进一步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所以 , 对城市的发展和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 表现出若干知识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特征。

第一 , 知识密集性。“总部经济”集中了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 , 企业的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 , 属于知识密集性劳动。

第二 , 经济集约性。按照总部经济模式发展区域经济 , 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中心城市服务业发达、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 , 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生产基地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优势 ,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 体现集约经济的特点。

第三 , 产业延展性。“总部经济”形成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条 , 不但能够实现二产向三产的延展而且能够实现知识性服务业向一般性服务业的延展和扩散。

第四 , 发展辐射性。在“总部经济”模式下 , 可以通过“总部———加工基地”链条实现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向欠发达地区的强力辐射。第五 , 合作共赢性。“总部经济”模式改变了区域之间对同一产业在企业、项目上“非此即彼”的无序争夺 , 避免了简单的重复 , 实现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之间通过价值链不同功能的再分工进行合作 , 实现共同发展 , 达到共赢结果。

4、总部经济的经济学解释

下面从经济学的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来阐述总部经济的经济学解释 :

(1) 总部经济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 而且按新区域经济观 , 它不能构成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学层次 , 它只能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和战略转移 , 为目前市场机制尚未解决的某些经济学理论。例如 , 为市场经济的外部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经济学实践和典型的区域经济范例 , 也就是说 , 它在一定范围内较好地解决了市场经济的外部性 , 所以它才得以迅速的发展。

大家知道 , 完全竞争型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状态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 但达到这样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之一是不考虑经济活动的外部性 , 即在市场以外不存在成本和收益的关联性。事实证明 , 情况并非如此。市场经济中的外部性使个别生产成本和社会生产成本之间产生差额 , 这个差额会导致社会利益的损失。市场失灵理论认为 , 自由市场制度一方面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 , 但另一方面靠自身的力量却不能消除外部性这个缺陷。因此 , 要借助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予以校正和祢补。

现代大型企业实现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彻底分离 , 从而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职业经理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严格的组织结构制度 , 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战略 , 运用行政方式而不是市场价格机制配置企业内部资源、协调企业内部交易 , 形成了与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对应的“看得见的手”。

总部经济形成了市场机制以外的这种力量 , 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很好地解决了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

(2) 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形态具有替代市场

实现交易和配置资源的功能 , 即以一个集中决策、人为设计、分层管理的纵向行政组织层次结构替代一个分散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的横向市场交换体系。这一替代可以视为交易费用的替代 , 即用企业内部组织协调费用替代市场交易费用。替代的动因是交易费用的降低 , 而替代的代价则是企业内部“代理人问题”产生的激励机制缺陷和纵向的组织层次结构引起的信息机制的缺陷。但是 ,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手段十分发达的今天 , 总部经济可以说基本上消除市场交易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 企业内部而不是市场 ) , 这就解决了长期困惑传统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总部经济起码在实践上部分地解决了这一理论问题 , 正因为它符合经济规律 , 所以 , 总部经济在 21 世纪获得了更加迅速的发展。

(3) 现代大型公司是一个庞大、开放的体系。
  
其核心部分是公司的组织架构 (framework) , 其外围是公司经营活动扩展、延伸而形成的网络 , 包括特许生产厂家、供货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无论是组织架构还是网络都可以看作某种形态的交易机制 (transaction governance) 。

作为一个组织架构 , 它通过集权的层次结构系统内化市场交易 , 作为一个网络 , 它通过各种契约把古典市场契约 (classical market contract) 转变成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混合模式 (mixed model of firm and market) 。现代大型公司建立的这两类交易机制都是为了替代市场交易以降低市场费用。而决定这一替代的条件和模式的选择是组织或组织主导的交易机制所产生的协调费用低于市场交易费用。

(4) 现代大型公司内部组织层次结构有多种形态 , 其差异主要表现为总部与其下属经营单位之间权力的配置。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表现为组织内部引入市场机制的程度 , 其共同点是战略性决策和经营性决策的分离 , 它们分别由总部和下属的生产、经营单位承担。在现代大型公司中总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 , 它一般不直接参与下属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 , 其主要的职能是 : 一是战略研究和实施 ; 二是交易协调和资源配置。总部职能的确立和实施是为了满足和实现其目标函数 。这个目标函数可以表述为 : 最大限度地获取“替代效益” , 最大限度地降低“替代成本” , 以便使“替代净效益”极大化。

(5) 企业在发展中对于战略资源的需求地位上升。随着企业规模化增大和市场竞争加剧 , 对于战略资源 ( 信息、高级人才等 ) 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 而且这类战略资源不能与常规资源 ( 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的土地、能源、材料以及一般加工工人等 ) 完全替代 ; 在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的不同区域之间 , 两类资源的禀赋差异很大 , 形成的成本差异很大。在发达的中心城市 , 战略资源密集 , 成本低 ; 常规资源稀缺 , 成本高。在欠发达地区 , 常规资源密集 , 成本低 ; 战略资源稀缺 , 成本高。如果按照传统的办法做 , 仍然将企业总部和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一起 , 无论企业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 , 还是布局在欠发达地区 , 都不能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 ; 如果企业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 , 由于战略资源密集 , 企业可以用较低的价格取得战略资源 , 但是 , 由于城市的发展 , 使得常规资源变得稀缺 , 企业取得常规资源的成本提高 , 比如 , 一般来说 , 中心城市土地价格高、环境成本高、人工工资高等等。如果企业布局在欠发达地区 , 情形正好相反。在欠发达地区 , 常规资源的取得其成本相对较低 , 但由于战略资源稀缺 , 企业要取得同样的战略资源 , 不得不支付较之中心城市高得多的成本 , 甚至一些资源即使愿意付出再高的成本也难以取得。如果企业按照总部经济的模式进行空间布局 , 把总部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 , 而将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欠发达地区 , 由此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价格取得中心城市的战略资源和欠发达地区的常规资源 , 实现两个不同区域最优势资源在同一个企业的集中配置 , 企业由于将“总部—加工基地”在一个区域布局而被“损失”掉的那部分企业 “利润”被“释放”出来 , 这种被释放出来的“利润”正是总部经济的“收益”所在。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