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招商引资 >> 财经要闻 >> 正文内容

中国银行见证自贸区金融创新让实体经济获益

时间:2014-09-28 13:01:58 来源:中国上海

  惊天动地的变化,在点滴革新中孕育。365天,中国银行在自贸试验区见证了金融改革对实体经济带来的深刻影响。

  9月18日,自贸试验区内的黄金国际板正式启动,区内注册机构和境外投资者,均可通过自由贸易账户投资中国黄金市场。

  又一份首单!中国银行率先完成实物金入库等准备工作,在当日开盘成交首单黄金国际板交易。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潘岳汉告诉记者,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改革每有新业务,中国银行总在第一时间叙做首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跨境人民币借款、自由贸易账户……自贸金融改革蹄疾步稳,中行步步紧跟,“零时差”地让实体企业享受到金融开放之便。“企业投融资成本低了,资金使用效率高了,就尽到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责任,而金融机构,也在此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国际化经营。”

  融资渠道宽了,融资成本低了

  自贸试验区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而是制度创新的“高地”,这里没有税收优惠,企业却真能感到成本的下降。

  今年2月,中行自贸区分行联合中行澳门分行和中行新加坡分行,为自贸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发放跨境人民币借款,成为首笔用以支持上海自贸区主体建设的跨境人民币借款业务。根据自贸试验区金融政策,区内中外资企业都可以从境外借入人民币资金。目前,自贸区内企业从境外借贷人民币,得到的贷款价格约比境内区外低18%左右,这让企业能以更低成本筹措到经营所需的资金。

  自贸区金融改革政策,为区内实体经济又增加了跨境人民币、自由贸易项下贷款、在区内或海外发债等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贷款价格大幅降低。目前,中国银行已为区内实体经济发放了82亿元的跨境人民币借款,占到这项市场业务量的47%,另有11.5亿元自由贸易账户项下的贷款,市场占比超过70%,两项合计节约了1.2亿元的成本。

  资金池活了,总部经济来了

  一项金融创新,往往可以产生蝴蝶效应。在自贸区,中国银行见证了这样的关联变化: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推出,跨国型企业总部纷至沓来。

  去年12月2日,央行出台金融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央行30条)。其中提出,区内试点跨境人民币双向现金池业务,实现境内人民币资金池与境外人民币资金池内资金的双向流通。这项改革措施落地,意味着跨国企业在境内外的现金池可以打通,实现集团内部全球资金统一管理、统筹调配。

  这一金融新政推出仅仅三天,中国银行就为益海嘉里(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提供跨境人民币双向现金池业务服务,在当日分别实现跨境收、付1亿元人民币和1.5亿元人民币。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国际结算部总经理张欣园解释,利用这一政策,跨国公司可以自由调拨在全球不同子公司的资金,资金短缺的子公司可以以更低成本获得资金,资金富余的子公司则可以盘活资金利用效率,“这为跨国公司人民币资金融入全球资金池开辟了新的渠道,助推了更多跨国集团将亚太资金管理总部迁址中国”。

  大型跨国集团还可以享受跨境收支的集中收付与轧差清算的金融创新服务,自贸区内注册外资企业的外汇资本金,可以实行意愿结汇,在人民币处于升值通道的背景下,可以减少跨国公司在年终财务结算中的汇兑损益成本。这些都对总部经济集聚带来推动作用。

  目前,中国银行已经为20家集团搭建了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累计资金收付量,占到该项业务市场份额的40%左右。

  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营造了更便利的营商环境,使自贸区成了“走出去”的出海口、“引进来”的桥头堡。

  凭借海内外一体化的经营优势,中国银行的创新空间也越来越大。譬如,创新全球统一授信模式,将企业在国内授信额度切分至海外,为企业的海外项目提供融资,让在异乡“人生

上页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