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网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上海招商网 >> 崇明招商 >> 崇明要闻 >> 正文内容

订单农业让农民致富有保障

时间:2014-09-11 09:46:15 来源:上海崇明

  一条完整的产销体系链,对农业发展有多重要?崇明农业人体会最深。

  崇明农产品在上海市民中一直拥有良好口碑。崇明生态岛建设,限制了工业发展,却也为农业的崛起带来机遇。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农业生产,期盼依靠农业实现致富梦,农民专业合作社过去几年间在崇明三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崇明优质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多。

  然而,相比于越来越“成气候”的生产环节,崇明农产品的销售环节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如何销售农产品,最常见的回答是“自己开车拉到批发市场去卖”。相比于“卖出好价钱”的想法,更多的人只希望“能把东西卖完”。农产品产销缺乏规划、产销信息不对称、农民没有市场意识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了崇明农业发展的“拦路虎”。

  令人欣喜的是,崇明县委、县政府清晰地认识到了此类问题的重要性,在抓好农产品品质提升和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建立完善崇明农产品产销体系,及时弥补崇明农业发展“短板”。

  基地生产:从盲目种售到对接市场

  截至今年上半年,崇明已建成市、县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50家,农业企业38家,辐射带动农户10万户,引进和推广新品种40多个。

  有基地、有产品、有品质,这样的蓬勃景象却不能与农业发展成功划上等号。产品卖得出、卖得好,钱进到腰包,这才是农民认为的“成功”。

  记得有一年记者在建设镇建星蔬菜专业合作社采访时,一名农户拿着刚从地里摘下的蔬菜说:“我们种的菜施的都是有机肥,不乱用农药,看这卖相,多好!可每季却总有一大堆烂在地里,看着让人心疼。”

  类似的情况,县里很多合作社都遭遇过。这些合作社大多摸不清市场行情,往往种的菜随“大流”扎堆上市,如果没有好的销售渠道,最终难逃“贱卖”的命运,几乎每年都有两至三成的菜要烂在地里。“菜贱伤农”,长此以往,农民的积极性大受打击。

  为鼓励各类农业生产主体专注于基地生产,本县积极协调营销主体与骨干合作社开展产销对接,这项重任落到了县政府组建的国有控股崇明生态农业发展公司(以下简称生发展公司)身上。

  如何在帮助生产主体解决销售的同时,逐步改变他们的种植理念?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生发展公司选择“订单农业”模式实现基地与市场的对接。截至目前,公司已与40家基地签约,涉及农产品种类百余个,签约面积达1万亩,以全包销或单品包销的形式,通过市区营销网点销售基地生产的农产品,“订单农业”帮助农户销售的同时,根据终端销售需求,形成倒逼机制,又推动本县农业生产结构与生产方式的调整。围绕市场需求,生发展公司及时与签约基地进行沟通,调整大众化产品,改种受市场欢迎的稀缺产品,如黄秋葵、紫薯、黑玉米、猕猴桃等高效益农产品目前都已在崇明“扎根”。为了一改过去农产品扎堆销售现象,实现均衡化上市,生发展公司还向各基地及时反馈市场信息,指导他们改变种植习惯,实现农产品分批错峰上市。

  没有与生发展公司签约的合作社销售也有“帮手”——县绿色食品产销联合会(以下简称县绿联会)。县绿联会主要负责提供生产指导、行业管理以及牵线销售等服务。农业企业或合作社一旦成为县绿联会会员单位,可及时获取最新的农产品产销信息,还可在协会的牵线搭桥下寻找买家。

  物流运输:集约化配送降成本

  崇明农业闯上海市场的路走得并不平坦,除了“营销不畅”,“物流成本过高”成了让农户们最烦恼的一件事。

  有合作社负责人曾给记者算过一笔账,跑一次市区送货,来回过桥费100元,油钱又是近百元,没算人工费开销就不小。有的农业公司找了物流公司来送货,可成本也不低。

  如何有效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

上页 1 2 3 下页